南怀瑾老师:六经的主题

——1-

编者

本文摘自《新老教育的变迁与困惑》(东方出版社简版,南怀瑾文化事业公司传统版)一书,由编者题名。想了解更多的读者,请自己阅读原著。

六经

南怀瑾

自孔子“删诗除书,定礼乐”以来,我们可以从他修订的《六经》和他的遗著中回望三代人。纵观当今,中国和罗马尼亚两千年来的教育目标和精神,一言以蔽之,就是注重人格塑造的教育。虽然陈在《礼记》中已将应用于“大学”、“中庸”和“儒家”,但自东周以来,仍然没有什么比“大学”更能说明问题的了:“自始至终,皇帝乃至都是以修身为基础的“所谓“修身”,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人格教育然而,人格教育必然要从心理学和思想的基本修正开始。因此,大学有一系列的程序,如“检查事物,获取知识,真诚,和纠正心。”

我们可以从这一概念中回望“六经”,总结其要旨,强调

《尚书》精神是后世政治哲学和政治人格教育的典范。这与孔子的《春秋》精神相结合,成为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成败的一个范例,也成为对与错、得与失、进与退、措施等相关历史哲学的一个范例。

《易经》的精神已经从对科学(中国古代科学概念)的观察中进入哲学的本质。这纯粹是一种净化心灵、升华心灵的文化教育。这与孔子编纂的《诗经》和《乐记》一起(因为《乐记》已经失传,只有《乐记》是一个例子),成为一种适合普通人培养性情、调整身心的教育。

《礼记》中的三礼精神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汇集,包括教育、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学、艺术、生活等思想体系。强调它被后人视为个人人格教育和政治人格教育的典范。

但是这些思想是基于从汉代到现代的传统儒家思想。在历史上,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五百年来“六经”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智、力、勇、防”的人们,通过“移盟”、军事战术、杂论、阴阳等,竞相取悦于人,在世界上争名夺利。,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少数崇尚儒家经典的思想家是陆、魏之间的儒生,如、子思、孟子等。然而,他们仍然需要把自己附在君主的喜悦中,过上舒适的生活,否则,他们仍然无法在当今世界展示自己的荣耀,享受当时的生活。因此,悲惨孤独的生活是不可避免的

公司宗旨

南怀瑾学术研究会

南怀瑾先生的生平、成就和学术研究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