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巨擘捷信集团(Jetson Group)如何推迟香港股市的首次公开募股(IPO)并低调掘金?

< p >文本/参见绅士

捷信怎么样

今年7月,捷克首富彼得·切尔纳的全球消费电子巨头捷信集团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披露了其招股说明书,该说明书曾引起市场关注。最近有报道称,新股发行计划已经推迟,新的上市计划尚未确定。

在中国,捷信集团旗下的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消费金融)是首批四家注册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之一。迄今为止,它仍是该领域唯一一家外商独资的特许机构。

199多年来,中国市场给亿万富翁彼得·切尔纳带来了巨大财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捷信集团在中国的未偿贷款总额为133.53亿欧元,客户总数为5028万。面对收紧的监管政策和业内日益激烈的竞争,多年来一直深入中国市场的消费金融巨头捷森集团(Jetson Group)可能不会轻易放弃挖金。对首次公开募股的影响也显示了其再次扩张的雄心。

当贷款规模越来越大时,消费者对捷信消费金融中的“高利贷、高额手续费和暴力收款”的抱怨很常见。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高额手续费收入似乎证实了这些投诉并非毫无根据。2018年,捷信集团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为8.36亿欧元,而当年的营业收入为39.52亿欧元,占总收入的21.15%。在扩张和争议中,首次公开募股的推迟也给益普生的资本计划蒙上了阴影。

准备在香港进行为期两年的首次公开募股,以扩大中国业务规模

也是亿万富翁,但彼得·凯尔纳在中国的人气远不如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在2019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上,55岁的捷克首富彼得·切尔纳以155亿美元的财富排名第73位。

然而,当亚马逊在中国市场遭遇挫折时,彼得·切尔纳悄悄地发起了新一轮的资本配置。由他创立的住房信贷集团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披露了其招股说明书。

捷信怎么样

照片来源福布斯官方网站

在中国,捷信集团的子公司捷信消费金融是2010年中国首批四家注册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也是迄今为止该领域唯一的外商独资注册机构

今年以来,捷信集团计划在香港上市的消息已经传出。据路透社“亚洲国际金融时报”报道,捷信集团筹集了约10亿美元(约78亿港元),但没有决定是否剥离其中国业务。现在谣言成真了。捷信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净收益将用于增加资本基础和扩大贷款活动规模,尤其是在南亚、东南亚和中国。”“

捷信集团由彼得·切尔纳于1997年在捷克共和国成立,最初是作为家庭信贷品牌下的非银行贷款人开始运营的。捷信集团是ppfgroup n.v .的间接子公司。目前,彼得·切尔纳间接拥有百富集团约98.9%的股权,而百富集团通过其全资子公司拥有捷信集团91.1%的股权。

捷信怎么样

成立22年后,捷信集团已将其消费金融业务扩展至斯洛伐克、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中国、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成为一家真正的跨国集团。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18年底,捷信集团拥有1.16亿客户,其所有地理区域均盈利。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捷信集团的营业收入达到39.52亿欧元,税前利润为5.44亿欧元。

捷信怎么样

招股说明书显示,捷信集团自2018年以来一直在筹备上市,并开展了一系列重组工作,将部分非核心业务剥离上市业务。例如,13家没有任何消费金融业务的子公司被转移了7600万欧元,一些在埃及和印度没有业务或雇员的全资子公司被清盘,俄罗斯信贷经济公司被收购。与此同时,捷信集团从一家根据荷兰法律成立的私人有限公司转变为一家公共有限公司。

因此,捷信集团在香港的首次公开募股可以说是“有备而来”如果该集团急于成功上市,捷森消费金融也将间接上市。然而,随着此次首次公开募股计划的推迟,消费金融第一股的诞生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中国巨人:未偿余额133.53亿欧元集中关注

1992007年,捷信集团在深圳设立总部,开始从事消费贷款业务。2010年,它成为中国首批四家试行消费金融许可的公司之一。同年,捷信集团在天津成立了捷信消费金融并开始运营。

就资金来源而言,捷信集团主要从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客户存款、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获得小额资本融资。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捷信集团从银行和金融机构募集的资金余额占非股权融资余额的57.7%。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信托还为捷信集团提供了大量资金。数据显示,捷信集团的信托余额占上述银行和金融机构募集资金余额的63.2%。

2-018年度,捷信消费金融实现净利润13.96亿元,同比增长37%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捷信集团在华未偿贷款总额为133.53亿欧元,占未偿贷款总额的63.9%,其中销售点贷款占中国市场份额的28%。

捷信在销售点贷款方面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兆联消费金融、中行消费金融、即时消费金融和兴业消费金融在现金贷款方面,捷信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兆联消费金融、中国银行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即时消费金融和中国邮政消费金融

捷信怎么样

从2016年到2018年的三年间,捷信集团在中国的新增贷款从67亿欧元增加到118亿欧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3%捷信表示,新增贷款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整体增长、销售网络和在线渠道的扩大、消费贷款组合的扩大以及产品和服务覆盖面的扩大。

招股说明书数据显示,捷信集团在中国的客户总数从2016年底的2207万增加到2019年第一季度的5028万,增速非常快。面对在中国的高比例业务,捷信集团表示:“我们面临在中国和俄罗斯提供贷款的集中风险。”

频繁陷入“高利贷”纠纷杰生表示合规成本高256元以上

虽然捷信集团过去在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对于未来能否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捷信集团并不太有信心。

为了未来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捷信集团在招股说明书中强调了几个问题,如:第一,中国正在考虑放宽中资和外资机构在华投资和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准入政策,这可能会加剧捷信在国内市场面临的竞争;第二,对中国消费金融行业的监管继续演变,并趋于更加严格。捷信集团表示,此前曾对贷款产品收取超过36%的利率限制,但在141号文件颁布后,捷信集团已将利率降至合规水平。然而,杰特森还表示,在计算利率时,法规并不总是明确是否要计算额外费用。第三,中国对互联网相关业务和公司监管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变化将对捷信等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正如益普生集团坦率地承认它不能总是满足监管要求一样,随着快速扩张的步伐,消费者经常抱怨益普生的消费金融如“高利贷、高额手续费、暴力收款”。杰森对黑猫有846起投诉。几个借款人在他们的投诉中说,捷信收取了很高的服务费和管理费,这些在营销中没有提到。

和捷信集团的手续费收入可能证明消费者的投诉并非空穴来风。2018年,捷信集团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达到8.36亿欧元,营业收入为39.52亿欧元,占总收入的21.15%。

捷信怎么样

照片来源:黑猫投诉

捷信集团在招股说明书中写道:“由于我们主要关注无法从银行和其他传统贷款机构获得足够信贷的借款人,我们的贷款利率通常高于相关借款人提供的利率。”捷信集团还认为,其运营所在国家对利率和费用的法律限制限制了费用和利息收入的数额,“合规成本可能很高”

对此,苏宁金融学院院长助理薛洪言表示,目前的监管对消费贷款的利息和费用结构没有统一要求,只是从借款人综合年度成本的角度来控制上限。从益普生的商业模式和产品结构来看,与其他淘金潮公司相比,益普生更依赖线下场景,并涉及第三方场景代理。收费结构较为复杂,其手续费比例明显高于行业总体水平。薛洪言指出,无论利息和费用的结构如何,在计算借款人的综合成本是否超过标准时,都应考虑利率和手续费。

捷信怎么样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第一季度,捷信集团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为210亿欧元,而今年第一季度为155亿欧元,同比下降26%杰森表示,主要原因是中国收紧了利率上限法,限制了其赚取费用的能力。对此,捷信的回应是“在中国推出新产品,并预计产品销售将产生额外的利息收入,抵消手续费和佣金收入的减少。”

随着中信消费金融中心和平安银行汽车消费金融中心的开业,在中国运营的注册消费金融公司已达25家。尽管此次IPO已被推迟,多年来一直深入中国市场的捷森可能不会轻易放弃在中国的深度淘金。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捷信的前进道路并不平坦。

责任编辑:陈欣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