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从来不是单行道。

单行线标志

单行线标志

我们的记者李成

“当我们打开牛皮时,棺材是全新的牛皮包下的,棺材里连一粒沙子都没有,墓主人像船一样在棺材里“安详地睡去”。原始但安全的设计让我们得以一窥她一千年前的“睡眠”时刻。北京大学考古学院的陈颖教授向观众介绍了他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小河墓地第一次见到“小河公主”的情景。

陈颖的故事,加上船棺、公树根桩、母阴木橹、高耸的胡杨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黄沙和背景墙上小溪墓地的现场照片,完全恢复了当时的考古环境。观众似乎在沙漠中,沿着丝绸之路漫步,丝绸之路当时布满了骆驼的铃铛。

这是由北京大学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联合主办,在北京大学萨克勒考古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千山共同色——丝绸之路文明专题展”。展出的70件珍贵文物(组)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博物馆、蒋木木美术馆等11个文化艺术机构。

”精心挑选了70件(组)珍贵文物,每件都承载着沉重的历史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丝绸之路上的新疆历史更加清晰。策展人陈颖“千山的共同色彩——丝绸之路文明专题展”

沟通、对话和融合之路

“仔细看,每一个展览背后都是一部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学习的文化史诗以乐器竖琴为例,它起源于苏美尔地区,通过新疆传入中原,并转化为宫廷音乐,进入中国礼仪体系。在一件小小的乐器背后,它反映了中国文化在吸收、学习和消化外国文化方面的态度、胸怀和胆识。”陈颖说

199各类文物的发掘展示了文化的辉煌。新疆作为外来文化融入中国文化的重要城市,也是中国文化西游的重要场所。

自汉代以来,新疆一直与中原紧密相连。例如,启蒙教育中使用的教材与中原地区的教材高度一致。例如,中原使用“仓颉”,新疆也使用“仓颉”。中原流行“千字文”,新疆很快使用“千字文”此外,新疆地区贵族服饰上的汉字和图案也体现了文化认同

出土于吐鲁番古城安乐的南塔。这一点在西晋《三国演义·兀术·孙权传》残卷中得到了最好的证明。到目前为止,新疆已经出土了两卷《三国演义》第一个是1924年在鄯善县出土的。《三国演义》卷五十七的剩余部分,《禹范传》至《张》,有80行,1090余字,是传入日本的。第二件是这本残卷,它于1965年在吐鲁番古城安乐南部的一个宝塔遗址的一个陶瓮中出土,有41行570字。郭沫若曾根据字体判断,第一个是东晋的仿制品,第二个是西晋的仿制品。从新疆出土的魏晋文字来看,《三国演义》的两个版本的字体早于东晋和十六国的简牍,都应该是西晋的字体也就是说,从陈寿建都到西晋灭亡(315年)的短短20年间,“三国”传入新疆,表明当时中原文化在新疆迅速而深入地传播。据鉴定,新疆出土的金、唐纸与敦煌出土的古纸一样,都使用了中国传统造纸材料。这幅《三国志》是用质地优良的本色麻纤维窗帘纸制成的残卷,可能是古代著名的“左博纸””陈颖说在

展览中,高昌北郊阿斯塔纳墓葬中出土的许多展品,如《下棋的女人》和《木棋盘》,都展示了中原文化在新疆的迅速而广泛的传播。

天山不仅是一个自然的空间地标,

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象征

2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共同宣布“丝绸之路:长安-天山走廊道路网”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三国33处遗产被列入。目前,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南亚国家也在积极准备应用丝绸之路的其他走廊。

本次展览以新疆和丝绸之路的历史进程为基础,分为三章:“莲雪尹田山”、“英利天山雪”和“明月从天坛升起”展览围绕天山展开,天山不仅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自然标志,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精神象征之一。汉代张谦“掏空”后,丝绸之路上的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丝绸之路真的成了东西方交流、对话和融合的道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陈颖一年到头都在新疆的考古战线上跑来跑去,主持包括土峪沟石窟在内的考古工作2012年,陈颖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调回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化研究所后,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选择历史重点,提出两个项目:一个是唐安溪的大杜甫项目,另一个是西部的杜甫项目。陈颖说:“西部保护者不止一个公元前60年,汉朝在吴磊建立了第一个西域保护国,标志着新疆正式并入中国版图。我们在新河县的古城乌什卡进行了考古勘探。结合出土的汉印,我们证明这是西汉末年至东汉时期西域都城都胡的所在地。只有抓住关键节点,才能把握整个历史脉络。“

不同的文化搅动、学习和融合

位于亚洲和欧洲的腹地新疆。凭借其独特的条件,

已成为丝绸之路的桥梁和纽带历史上三条著名的丝绸之路,即南、北、中,沿着新疆的天山和塔里木盆地延伸。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使新疆成为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沿着丝绸之路旅行的人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商品,促进了技术的传播,并带来了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习俗。丝绸之路已经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条繁忙而丰富多彩的动脉。

“丝绸之路从来都不是一条平行线,更别说单行道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相互激荡、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创造了丝绸之路的辉煌。一个音节注定无法演奏出动人的旋律。”陈颖说

展览结束时,陈颖为展览专门制作的3D图像“丝绸之路——世界脉搏”用摄像机捕捉到了丝绸之路沿线的地理环境。丝绸之路穿过许多危险的地区,如高原、雪山、戈壁、沙漠和草原。然而,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从未阻止人们相互交流。观众完全沉浸在光电声影所创造的情境中,穿越陡峭的山脉,飞越崎岖的丝绸之路,在从东到西的漫长旅程中,感受着从古到今、从东到西的时代脉搏。无论是张倩、甘英、法显、玄奘、马可·波罗、史默克,还是无数默默无闻的行人,他们的跋涉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憧憬。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