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经济70年,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经验者王杰:社会保障体系比单位好

单位社保编号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 1986年,国家颁布了《国有企业职工失业保险暂行规定》,开始尝试建立失业保险制度。1991年6月,《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颁布,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责。1993年11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入了制度建设的新时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继建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立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截至2018年11月,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9.26亿人,参保率为90%,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3.5亿人,参保率为95%

单位社保编号

| 2000年7月,四川省广汉市街头出现了一则社会保险公益广告它提醒人们,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是企业的义务,也是员工的权利。参加社会保险也将成为人们养老的一种方式。

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比

|单位更可靠1978年,20岁的王杰进入天津一家国有企业,负责办公室的人事工作。经过40年的就业,王杰和公司见证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升级。

“80年代,职工报销100%,子女报销50%”

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保障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企业保险”制度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制度安排具有国家责任、单位安排、板块结构、综合保障、封闭运行等典型特征。

“当时,员工的劳动关系都在建制内,俗称终身制的“铁饭碗”,单位应该照顾你一辈子。”社会保险被认为是全民的“贡献”。它只基于服务年限,不支付任何费用。雇员的福利完全取决于单位的收入。

根据王杰的记忆,当时只有少数员工,单位会和他们签订劳动合同就像我们单位600人中只有三四个人一样,他们必须按比例支付养老金。”

给王杰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员工的医疗“三重名单”。三重表格实际上是三页薄薄的白纸,记录了病人的个人信息和单位编号,”我们当时都说这是“圣旨”,因为三重表格,医疗费用单位全部报销,员工自己的费用全部报销,孩子可以报销50%医生只需要看三重名单上的号码就能知道你属于哪个单位。"

和现在的区别在于,当员工生病时,他们会先去单位或工厂的健康中心,只有在无法处理的情况下才会去医院。“当时,当有急救时,他们叫了工厂里配备的紧急救护车。万依工厂的紧急救护车不见了,他们也可以呼叫邻近工厂的紧急救护车,而不是现在直接呼叫120……”王杰说

同时,单位全额报销医疗费用的方式也带来了医疗浪费问题。王杰说,“当时,员工没有在医疗上花钱。有些人和医生关系很好,他们会去医院开各种各样的药,不会有严重的问题。除了用于治疗头痛和脑热的家庭库存药品之外,还有价格稍高的稀缺药品,这些药品被秘密给予或出售给其他人。”

”20世纪90年代,职工不能用医疗费用报销,也不能领取退休金

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水区,大量企业倒闭、停产、兼并、转产,部分企业职工手中的大量医疗费用无法报销。政府实施多年的公共卫生保健和劳动保险医疗不再能为员工的健康提供保障。

”起初,员工相对年轻。后来,病人的数量增加了。这部分单位的成本急剧上升。我甚至听说效率低下的工厂被迫关闭诊所。有些人持有医疗账单,但无法报销。”

根据王杰的记忆,由于退休人员数量的增加和企业自身福利的下降,员工退休时不从单位领取养老金的情况越来越多。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在传统的劳动保险制度中,企业负责所有福利,如健康、老年、疾病、死亡、残疾等。工人。企业负担过重,企业之间的负担不均衡。参加市场竞争很难轻装上阵。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炳文说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1991年到1997年,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史上先后出台了三个重要文件。

1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首次就养老保险问题作出重大决策,明确基本养老保险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

5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确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

7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规范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养老保险制度与会计制度相结合的统一模式已经形成统一,为行业整体向地方管理转移创造了条件。

医疗社会保险改革的基本途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1998年以来,企业负担减轻,职工保障得到改善,社会保障工作得到简化。”

“自1993年1月1日起,天津市职工开始为全体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这给大型企业的办公室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甚至需要设立单独的人事部门或招聘新的人员来处理这部分工作。”王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计算员工每年年初的缴费基数时,工作量尤其突出,这也是他们经常加班的时候。

8年以来,各项社会保障改革和制度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国家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中央政府已经开始带头进行国家社会保障改革。“1998年5月,我们成立了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全市的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事务。从每月26日至下月8日,我们都需要向社保局报告本单位当月职工的社会保障情况。”

在王杰看来,从那时起,企业职工的医疗费用不再由单位承担,而是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分担。与以前的方法相比,医疗保障资金来源更加稳定,医疗资源的过度浪费得到了更好的控制。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王杰记录员工社保缴费的笔记本越来越厚,每个员工的缴费时间也越来越长。

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随后,国有和集体企业开始实施“减员增效”,王杰企业产生了大量人员进行安置。当时,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天津许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大量失业工人的基本生活暂时得不到保障。“在那段时间里,我几乎每个月都要向亲戚朋友借钱来维持生活。””王杰回忆道

9年1月,《失业保险条例》颁布实施。由再就业中心、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组成的“三包”和“两包”政策规定,“如果你失业,就像在天津一样,根据计算时间,你可以每月领取24个月的失业津贴,相当于每月1000多元。这对失业家庭能有多大帮助?””王杰说除了失业的基本保障外,

也使看医生更加方便。“2001年11月,天津实行了医疗保险卡,并开始使用信用卡进行医疗。虽然员工也需要预付款项来偿还单位,但与“三重形式”的期限相比,它更有保障,至少会得到偿还

近年来,医疗保险卡已经升级。看医生时,员工的自费部分可以在医院直接计算。当员工在医院结算时,员工可以直接计算后台部分并获得他承担的部分。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先预付,然后再由企业报销。我们的工作也简化了很多。”王杰说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截至2018年11月,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9.26亿人,参保率为90%,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3.5亿人,参保率为95%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养老保障网络和健康保障网络,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95%。

“回顾过去的40年,随着社会保障体系越来越完善,我最大的感受是社会保障比单位更可靠”王捷说

单位社保编号

|

1992-019中国经济周刊第18期封面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