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法治原则不断优化经营环境

近年来,通过不断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和提高政府效率,我国国有商业环境不断优化,为稳定经济和就业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近期法制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10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了《优化经营环境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从基层探索到行政监管,标志着法制和市场导向的商业环境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未来商业环境持续改善的关键在于其实施和执行。

优化经营环境,必须在政策制定和执法的各个环节贯彻法治原则,广泛征求市场参与者的意见,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确保执法公正,建立和完善长效法律保障。只有这样改革才能有效。商业环境的优化不仅取决于数据,还取决于口碑。关键是企业发展的痛点是否得到正确识别,经营的障碍点是否畅通,投资的担忧是否消除,发展的信心是否通过经营环境的优化得到增强。衡量新型政府与企业关系的构建,不是简单地增加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互动频率,而是在不干扰任何事情的情况下做你想做的任何事情。有一个顺畅的政企沟通机制,可以在关键时刻解决企业的问题,同时给企业自由的市场空间进行创新和发展,让企业家能够安心安心经营。

是中国经济转型在重塑全球产业链和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活力和希望,以新模式、新产品、新技术、新形式为突破口。与传统产业不同,新兴产业有新的发展规律,对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新产业、新形式还是新模式,都很难在没有创造的情况下实现生产力的突破性解放。创新是一个试错的过程。监管不能简单地采用“一刀切”的方法。需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容忍度,使市场包容、有序、充满活力。

《条例》明确提出对新兴产业实施包容和审慎监管创新往往伴随着风险。在具体实施和执行的过程中,如果监管机构对新经济的发展规律和盈利模式没有很好的理解,就可能会干扰创新。如何避免表面遏制实际过于谨慎、表面释放实际接收的现象,是优化商业环境、鼓励和支持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

业务环境的优化是无止境的,但业务便利性的提高需要把握好。2018年,以上海和北京为代表的中国商业环境国际排名大幅上升。各地也高度重视优化政府环境,大力推进网上审批和服务,加快网上政府服务平台的全国整合,加快实施“一个中国网通”办公,实施“一次最多运行”。这有效地提高了政府服务的效率,使企业处理相关业务变得更容易、更便宜、流程更少。这不仅能保证工作质量,也能满足企业对政府效率的要求。然而,如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进行突然的基准测试,反而会浪费政府资源。

提高业务便利性并不是优化业务环境的全部。过度关注短期单个指标的超标基准可能会推迟更高层次的改革。经营环境要更加注重监管执法的分散化、规范化和创新化,强化市场主体保护,突出政务公开透明、严格问责等方面,全面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落实法律法规,实施改革。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