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开创山西粮食和物资储备的新局面

差额事业

2-

2 019

差额事业

4

差额事业

6-

“国家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是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稳步推进,呈现出三个特点:

1始终紧紧依靠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高度重视粮食和物资储存工作,重点部署了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考核、粮食储存管理、重要应急物资储存管理、山西小米地区公共品牌建设等工作。

2始终坚持以粮食安全为中心。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到80年代初的粮食极度短缺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的粮食流通工作都能够集中精力做好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中国始终坚持以粮食安全为中心,以稳定粮食价格、确保市场供求平衡、保障民生为己任。在粮食生产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保障了全省的粮食安全,为山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主线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保证全省的军需和粮食供应,全省的粮食流通工作一直在改革中摸索前进。从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到1985年改为统购,经历了多项改革,包括按余粮率统购余粮、三粮定额、差额包干、统购包干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粮食价格体制改革、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粮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粮食储备制度改革、粮食财政体制改革等。在改革中不断推进,使全省粮食流通工作不断创新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粮食生产、流通和储备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第一,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49年,全省粮食产量不足52亿斤经过30年的发展,到1978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70亿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了一系列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双轨制等一系列鼓励粮食流通的政策。粮食生产有了很大提高。到1990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193亿斤,实现了“七五”计划粮食产量95亿斤的目标。中共十八大以来,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250多亿斤。自2016年以来,年产量已连续三年超过260亿斤。2018年,总产量达到276亿斤,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3倍。第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粮食流通体制主要经历了自由购销、统一购销、粮食购销价格双轨制、粮食市场化改革和粮食购销市场化等阶段。第三,粮食储备越来越稳健。解放初期,该省没有真正的粮食储备。1950年,只有国家储备不足5亿斤。我省真正的储量建立始于1963年,但储量并不大。1969年,根据储备粮的性质和用途,国家建立了“506”粮食和“A”粮食储备。十八大后,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省省、市、县三级储备不断提高。

自2011年以来,山西省粮食产销衔接会议已连续9年召开。通过加强与周边省市的粮食产销对接,所需小麦、大米、食用油进口到位,需调出的玉米、杂粮销售一空,有效保证了全省粮食总供给的平衡。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九年签订的合同总量达到1283亿斤,其中小麦454.5亿斤,大米110.7亿斤,食用油14.4亿斤。产出543.6亿斤玉米和159.3亿斤杂粮。

今年9月23日至27日,2019年山西省粮食产销衔接会议和工业经济与优质粮食工程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太原和朔州召开。这是我省连续第九年召开粮食产销大会议。今年会议的主题是:凝聚力量、整合、转型、发展这一系列会议的目的是通过建立一个省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促进粮食供求平衡和地区间的产销协调。以大型企业为主要参与者,以信息共享、经验交流、项目合作为主要手段,有效保障口粮需求,宣传杂粮优势,促进主食产业发展。通过实地交流粮食产业发展经验,各省市相互学习,相互传承,互通有无,共同进步,为振兴粮食产业创造了“智慧火花”。通过检查全省"优质粮食工程"的进展情况,监督完成"优质粮食工程"的建设任务。

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陕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山东、河南、广东等12个省(区、市)。粮食局的代表,以及怡海嘉利(太原)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富力门食品有限公司、五德利面粉集团等150多家大型企业的代表。参加2019年山西省粮食产销协会。其中70家公司当场签订了合同,这是多年来合同数量最多的一次。山西省粮食局与北京、天津、山东、陕西、吉林、黑龙江等6个省市粮食局签署了省际产销合作协议,深化了与主要粮食产销区的对接和沟通,加强了省际粮食产销合作关系,为山西特色粮食品牌和产品进入主销区市场提供了制度保障。会议期间,省内外粮食企业签订粮油购销合同57.3亿斤,其中玉米杂粮调出32.1亿斤,小麦20亿斤,大米4.1亿斤,豆粕1.1亿斤。在保证全省口粮需求的同时,玉米杂粮出口渠道不断拓宽,新形势下粮食安全水平有所提高。在

199会议期间,国家粮食局、中原集团多福多食品公司和杭州芒中品牌管理公司分别就粮食产业政策和主食产业化发展作了专题解释和经验报告。组织省外政府代表团和参评企业代表赴山西兴化村汾酒集团和山西水塔醋公司实地调研;召开山西粮食产销与省内外企业对接座谈会,启动“方便粮食推广”应用等。现场分别介绍了“吉林大米”、“运城面粉”、“忻州杂粮”等食品行业品牌和山西粮油集团焦城物流产业园项目,向社会展示了华天宝、天然、绿色、有机、食品、医药等山西小杂粮的丰富特色,以及商品量大、外销量大、品质优的生产优势。充分展示了我省小杂粮深加工的发展水平,以及整个小杂粮产业链的发展空间、潜力和方向。吸引了省外优秀粮食企业和客商来山西投资,互利合作,共同把山西玉米小杂粮和面粉加工业做大做强,实现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共赢。

9年23日至25日,山西省“优质食品工程”工作推介会和首届食品行业经验交流会在朔州市殷珊县相继召开。两次会议的召开,明确了思路,为山西“优质食品工程”的实施和食品工业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建立共识、交流和相互学习,为全面推进食品工业的优质发展和构建新时期的食品安全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25日召开的首届山西省粮油行业经验交流会上,首批被授予“山西省粮油行业龙头企业”称号的30家企业和2019年被授予“山西好粮油”产品称号的17家企业被授予许可证。朔州、长治、运城粮食局、山西钦州黄粟有限公司、山西龙首山粮油贸易有限公司等7个单位和企业的代表做了典型的交流发言。会议期间,组织企业代表赴怀仁市、右玉县、殷珊县等地考察优秀粮油企业的基地建设、质量追溯和有机旱作农业。

近年来,我省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具有山西特色的粮食产业发展道路2018年,山西省粮食行业龙头企业496家(其中20家产值超过1亿元),年加工能力1209万吨,工业总产值254.3亿元,利润30.5亿元。总的来说,全省粮食工业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比2017年增长20%、20%和77%。他们连续三年在全国粮食行业经验交流会上做典型发言。我省是全国11个粮食产销平衡的省份之一,年粮食产量260亿斤,年粮食流通近200亿斤。山西是一个著名的“小谷物王国”。全省约占全国的1/10,年产量超过30亿斤。它的产量、数量和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从2011年至今,省粮食局连续九年召开粮食产销联席会议,粮食合同总量1283亿公斤。通过粮食产销联席会议,为省内外企业搭建了双赢平台,为省内外“引进”优质粮食资源和优势产业,“走出去”山西健康、安全、特色的粮油产品。这对促进粮食流通的健康发展,确保全省粮食供需平衡和市场稳定,实现粗粮产业的精准扶贫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全国性的“优质食品工程”,进一步夯实了粮食安全基础,确保了粮食安全。为了充分发挥粮食流通在生产和消费中的导向作用,促进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我省在粮食流通领域实施了“优质粮食工程”,其中包括“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粮食质量安全检查监测体系建设和收获后粮食服务体系建设三个子项目。2018-2020年三年总投资为1.09695亿元,其中2018年为4574万元,2019年为4286.3万元,2020年为2.1086亿元。争取三年中央财政补助3.2886亿元,省政府补助1亿元,其他建设资金由市县政府和项目建设单位自筹。

到2020年,全省将建成“中国好粮油”示范市、13个示范县、22个示范企业,加快“山西小米”品牌和好粮油省级平台建设,培育约10个“中国好粮油”或省级“好粮油”品牌产品;建设和完善34家质检机构,最终形成省、市、县质检机构和国有食品企业检验机构四级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网络。58个收获后服务中心的建设涉及全省38个县,包括22个产粮大县和16个优质杂粮生产县。

江浩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