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分为几种?
倾听健康山东,健康生活
秋冬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季节。据有关医疗部门调查统计,秋冬季节脑血栓、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占全年病例总数的69.5%。秋天的冷暖经常重复,又冷又暖,又暖又冷,使得心血管疾病患者无法预防。本期《健康山东》邀请山东省第三医院心内科主任高为您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知识。
第一位让我们认识今天的好医生:
高冬雪,男,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主任医师,山东省第三医院心内科主任,胸痛中心主任山东省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会员,山东省康复医学会第一届心脏康复分会会员,省内各委员会常务委员或委员山东省交通厅优秀共产党员,省卫生委员会第一批优秀保健医生和第一批优秀中青年保健专家。
在医院两次获得“十佳医生”荣誉称号擅长心内科疑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擅长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急性心肌梗死、各种心力衰竭,尤其是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介入治疗。介入手术准确细致,证词严格控制。对所有确诊和治疗的患者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主持两个省市级项目,一个获市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另一个被认定为国内领先。参与4个国家级和省级课题、SCI和20多篇论文在中国核心期刊上发表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是什么?
发病率高:我国有2.7亿多心血管疾病患者,五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心血管疾病。高致残率:约75%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40%为重度残疾患者。高死亡率:我国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即每天9590人,每小时400人,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高复发率:以脑卒中为例,我国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第一年的复发率为30%,第五年为59%。更可怕的是,心肌梗死的复发率也很高,达到8.7%-29.6%。复发时间在康复后两年内,相当多的病例可再次或多次复发。这种疾病会随着每次复发而恶化。因此,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不能掉以轻心。
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
1年,中老年人身体机能恶化,身体抵抗力普遍下降应注意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听力和视力下降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2,肥胖人群肥胖人群除了脂肪过多外,血液中还经常伴有过高的胆固醇,这为心脑血管疾病埋下了隐患因此,肥胖人群应特别注意预防日常生活中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3年,吃得多的人吃得多,摄入的热量多,多余的热量很可能转化为脂肪,导致肥胖和心脑血管疾病
4。烟酒成瘾人群的吸烟和饮酒会对血液循环和内脏器官造成损害,导致血流不畅和血管痉挛,最终可能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5、超压和超压会影响整个神经系统,导致精神紧张,从而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导致人体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失衡,从而容易引起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
猝死知识:
典型猝死:突发、不明原因、短时间内死亡
目前认为,35岁以上猝死大多与冠心病有关。然而,35岁以下猝死大多与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炎或特殊心律失常等有关。心脏骤停很难预测和预防。然而,心脏骤停后的急救已经被清楚地总结出来,这就是生存链。
猝死有以下“80%现象”
80%猝死属于心脏性猝死——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和动力泵;超过80%的心脏性猝死与冠心病有关。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综合预防和控制是从人群水平减少心脏性猝死的一种方法。超过
| 19,980%的心脏性猝死发生在医院外——猝死急救的主要战场在医院外。猝死的急救需要普及心肺复苏术和初级生命支持知识。对于心源性猝死80%-90%,初始心律为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及时院内人工除颤或院外“救生神器AED”除颤在“黄金4分钟”左右,可恢复自发节律,生存可能性大。
心脏骤停后,单纯依靠救护车,基本上属于死亡因此,一直以来,中国院外心脏骤停的存活率不到1%为了挽救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最紧迫的事情是做两件事:1。向公众大规模推广心肺复苏技术2在更多地方铺设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心肺复苏在第一时间提供心脏和大脑血流并赢得时间,而早期除颤可以使死者起死回生。除颤越早,效果越好。国内马拉松比赛中的30多个案例表明,除颤后,许多人不得不爬起来再次跑步。可见除颤对心脏骤停的急救具有重要意义。
业内专家表示,只有在“黄金4分钟”的最佳抢救时间内,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才是预防猝死最有效的方法。
,一方面简单的心肺复苏难以见效,要配合AED除颤;另一方面,时间就是生命,哪怕一秒钟的延迟都会降低存活率。也就是说,你周围的人应该判断病人的呼吸和心跳是否在第一时间停止。如果病人停止,他们应该立即与AED合作进行心肺复苏,而不是转移地点或等待医务人员的到来。
但是,目前AED设备在我国还不普及,主要是因为它的价格比较贵,普通家庭买不起。有人建议,应该在公共场所装备更多的AED,而不应该把它用作救生设备。
更多健康知识请关注“健康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