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制度改革70年:“就业优先”抑制收入差距扩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此期间,中国从一个极度贫穷的国家成长为一个平均收入接近1万美元的经济体。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70年的经济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30年,第二个40年除了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两个阶段的经济模式也有差异,主要体现在居民收入的增长上。从1949年到1978年,经济增长率远远高于居民收入增长率。据统计,1952年至1978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6.7%,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不到2%未来4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约为10%,居民收入增长率约为11%,略高于经济增长率。这也表明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中国政府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努力建设公平社会,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工资收入分配制度

差距缩小

制度变迁,基尼系数降至0.27

1975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根据相关研究,1953年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为0.558随着经济社会体制向新模式的转变,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初具规模,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实施后,居民收入差距大幅缩小。1965年,国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降至0.3左右。此后,收入分配差距继续缩小,1975年基尼系数约为0.27。

不难解释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在计划经济时期处于较低水平。一是工业和企业所有制结构的不断国有化和集体化,以及在农村地区实行人民公社制度;二是自上而下的集中分配制度,最低工资水平和最高工资水平之间差别不大第三,平等主义思想不断加强。在此期间,工资调整了几次,不同工资水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计划经济体制下收入差距的缩小并不意味着收入分配的公平,而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平均主义分配制度违反了这一原则。平均主义分配模式失去了激励作用,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落实。事实上,对于那些对劳动有巨大贡献和高个人禀赋的工人来说,这是不公平的。

到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农村经济改革不仅使农民收入迅速增加,而且缩小了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从1978年到1984年,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年均增长率高达16.4%,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增长奇迹”。这一时期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原因有很多,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改革效应,另一类是价格效应。所谓改革效应,就是土地承包经营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同时,改革也赋予了农民更多的土地管理自主权,提高了土地配置效率。此外,改革还允许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经营活动,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配置效率。所谓价格效应,是指在此期间,政府多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给农民带来的收入增加。更重要的是,在此期间,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没有显著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家庭调查数据的估计结果,1979年至1984年期间,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在0.24至0.26之间波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仍然很低,而且变化很小。

20世纪90年代末,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镇转移,导致农村居民收入结构进一步变化,工资性收入和非农业家庭收入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2002年,工资收入占农村家庭收入的比重接近30%,比1995年上升了8个百分点。家庭非农收入比例达到12%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本世纪初。

近十年来,农村收入差距相对稳定。根据CHIP调查数据计算的结果,2013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比2002年高出不到2个百分点。这一变化与一系列农村发展政策密不可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惠农政策的实施和扶贫政策的深化,对提高落后地区农民收入和贫困低收入者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略有波动

城镇改革启动工资增长,工资分配向“三高”人才倾斜

。与农村改革相比,中国的城市改革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城镇仍然保持着原来的分配制度,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尽管工资增长加快,但远低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城乡收入差距迅速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6倍下降到1983年的1.82倍。这也是中国经济转型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处于最低水平的时期。

在经济转型初期,中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很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城市住户调查数据计算的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仅为0.16左右由于城市经济改革落后于农村,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一些城市改革基本上侧重于激活国有企业的效率,因此对企业内部的薪酬制度做了一些小的调整。这些改革并没有对城市内部收入差距的变化产生很大影响。在此期间,城市内部的收入差距扩大了,这不是很明显。20世纪80年代末,城市出现了个体私营经济,双轨价格体系带来了发展机遇。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城市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改变城市企业的所有制结构成为改革的主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农民工不断涌入城镇,城市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虽然大部分农民工属于低学历、无技能的劳动力,但他们能够吃苦耐劳,易于管理,是企业青睐的“高性价比”员工,这给城镇户籍低学历员工的就业带来了竞争压力,也导致他们的工资水平增长缓慢。与此同时,产业升级和技术发展带来了对高学历和高技能雇员的强烈需求,从而导致他们的工资增长更快。此外,新产业的出现导致工资分配向高能力、高素质和高学历工人转移。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估计,从2000年到2008年,基尼系数从0.44上升到0.49以上。近年来,收入差距略有波动。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估计结果,全国基尼系数从2008年的0.49下降到2015年的0.462,2018年上升到0.474。由于全国基尼系数最近的变化不大,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考虑到各种因素,当前的国民收入差距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政策保证了

社会保障政策的持续推行。收入再分配的效应

应该看到,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长期变化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收入差距的变化没有两极分化。尽管高收入群体的收入越来越高,但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并没有越来越低。换言之,收入差距主要是由于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快于低收入群体,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仍在增加,但增幅相对较小。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数量显著下降,这也说明了这一点。这非常重要。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有助于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经济发展成就感和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容忍度。这进一步说明,中国在收入差距变动过程中能够保持相对的社会稳定,这与这种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特征密切相关。

其次,中国的就业优先政策在缓解收入差距和贫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也是稳定收入的途径,就业是消除贫困的政策。本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坚持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这无疑对遏制收入差距扩大起到了作用。

最后,政府的公共社会政策缓解了收入分配中的一些矛盾。特别是近10年来不断出台的具有包容性福利特征的社会保障政策、贫困家庭和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救助政策、落后地区的区域发展政策和惠农政策,已经在收入再分配效应中发挥了作用,并将随着政策的完善在未来阶段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