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法治频道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了国内许多生产经营活动,也冲击了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领域为了帮助外向型企业防范和应对疫情期间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笔者根据相关法律规范和实践经验,总结和梳理出企业在疫情防控期间应注意的五个主要法律问题,希望对企业有所帮助。
1。
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民商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被世界各国的法律普遍认可,被称为“皇帝条款”。这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道德标准。合同是双方之间的法律。维护合同的有效性,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是尊重意思自治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合同法》的立法宗旨之一。因此,面对这种流行病,企业应该充分评估对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那些能够履行合同的人应该尽最大努力保持合同的正常履行。
建议企业遵守诚信原则,不得利用疫情恶意不履行合同,试图逃避违约责任。
2。正确理解“不可抗力”的免责条件
近日,“不可抗力”成为一个“净红”条款,说明了它在此次疫情中对企业的重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八十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不承担民事责任。如果法律另有规定,应适用这些规定。不可抗力是指无法预见、避免和克服的客观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中国及其主要贸易伙伴均为成员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七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一方当事人对其不履行义务不承担责任。如果他能够证明这种不履行是由于他无法控制的障碍,并且没有理由期望他在订立合同时考虑或能够避免或克服这种障碍或其后果。这项规定类似于国内法中的不可抗力条款。可以看出,不可抗力是一个免责条款。对合同双方而言,指合同签订后,不是由于双方的疏忽或疏忽,而是由于不可预见、不可预见、不可避免和不可克服的事件,使双方不能履行或不能如期履行合同。遭受不可抗力的一方可以免除全部或部分履行合同的责任,或推迟履行合同。不可抗力也是解除合同的法律情形之一。根据《合同法》第94条,因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无法实现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笔者认为,疫情本身是一个不可抗力事件,但不可抗力事件是否能成为企业需要案例分析的免责事由。首先,豁免是否可能取决于事故是否真的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尽管疫情爆发,中国并不禁止所有企业在国家层面开展工作。具备开工条件或政府鼓励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不得援引不可抗力条款免责。第二,企业要求免除不可抗力时,应提供相关证据证明合同因疫情而无法履行,通常包括企业所在地政府和机构出具的证明/公告、与海、陆、空运输延误、航班延误和取消有关的通知/证明、出口货物销售合同、货物预订协议、货运代理协议、报关单及其他可提供的材料。最后,企业应将受不可抗力影响的情况通知对方,以便对方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合同法》第118条规定,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减少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公约》第79条第4款还规定,受不可抗力影响的一方有义务及时通知如果不及时通知,司法机关将不予承认。对方因未通知而未及时克减的,应当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
基于上述理解,
建议确实受疫情影响且不能履行合同的企业保留不能履行合同的证据,并及时将合同通知对方,同时向贸易促进机构申请出具不可抗力证据。
贸易促进机构颁发的相关证书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很高的认可度。不可抗力相关事实的证明属于商业证明领域的事实证明行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及其授权的分支机构应当根据申请人的申请,证明与不可抗力有关的事实。证据发出后,当事人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免除不履行、不完全履行和迟延履行合同的责任。该证书已得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海关、商会和企业的认可,并在境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正确理解适用“情势变更”的条件。
对于未达到不可抗力水平的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如果开始履行合同,显然会使其处于极度危险之中,可以考虑援引情势变更原则免除其履行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lt;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26条规定:合同成立后,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且非不可抗力造成的商业风险。继续履行合同显然对一方不公平或不能达到合同的目的。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结合案件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建议,企业在援引情势变更原则免除责任时,应有证据证明企业位于疫情严重地区或企业周围有确诊病例等。正常运行可能会严重危害员工的健康。
4。主动与对方沟通
沟通永远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果企业在履行中确实有困难,应及时主动与对方取得联系,真诚地说明原因,争取对方的理解,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可以协商变更合同的履行时间。如果确实无法履行合同,双方应设法协商解除合同。如果对方确实有损失,可以考虑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给予对方一定的赔偿。
建议企业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沟通解决纠纷。
5。委托专业人员处理纠纷
专业人员处理专业问题往往效果良好国际贸易和投资争端既复杂又专业,需要由专业人士来处理。应当指出,律师具有不同的专业领域,应当选择在处理国际贸易和投资争端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律师。
建议企业在负担得起的费用范围内委托专业律师处理纠纷。
(魏松,规划与发展部,北京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