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思维防控疫情_坚持系统思维,做好疫情防控的心理防护

作者:张敏敏,天津市党校基地研究员,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罗琼、白艳妮

今年春节期间,新皇冠肺炎的突然爆发,严重扰乱了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秩序,牵动了千家万户的神经,牵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为了彻底打赢人民战争、全面战争和抗日战争,我们不仅要做好医疗救治、人力物力调配、流动和后勤保障等“硬核”工作,还要及时做好心理战“疫”,努力把新的“疫”对人民的身心伤害降到最低。

做好防控新皇冠肺炎疫情的心理防护工作,应坚持系统思考、统筹考虑,从科学部署、社会动员、个体指导三个方面科学决策,增强心理防护工作的协调性和整体性,使心理防护与医疗救治的“一软一硬”两项工作相犄角,形成合力

一是科学规划部署,落实配套政策一是增强整体考虑指定专门部门协调心理保护工作,提高治理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整合和推广目前分散在民政、工会、妇联、共青团、心理协会等部门的心理防护资源,将其纳入各地疫情防控的整体工作,并根据当地疫情防控工作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心理干预的重点,确保心理防护工作得到有效组织、及时跟进、规范高效。二是坚持分类指导在疫情期间,不同群体如确诊患者、疑似患者、一线医务人员、领导干部和公众面临不同的心理压力。心理保护工作应分类指导,科学应用,对症下药,而不是“万能贴”根据不同群体的心理特点,应发布针对性强、指导性强的心理干预手册,并利用新媒体及时推出与心理调适相关的文章和视听资料,引导不同群体积极自我激励、自我暗示,坚定共同战胜疫情的信念。三是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及时、全面、准确的疫情防控信息是消除社会焦虑的最佳“特效药”。主流媒体要全面提高信息传播质量,通过“透明纸”、“电子屏幕”、“宣传栏”、“大喇叭”等方式及时回答问题、消除疑虑,及时纠正虚假谣言,依法坚决打击各种传播传染病相关虚假信息的违法行为,确保疫情防控新进展能够战胜社会焦虑的蔓延。

此外,保证供应受疫情影响,许多城市出现了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许多生活必需品价格大幅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公众的焦虑。各地要结合自己的防疫实际,积极稳妥地拖企业恢复生产,解决群众的“菜篮子”和“米袋子”,为心理防护工作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

其次,搞好社会动员,营造良好氛围。一是加强舆论引导和社会期待密切关注舆论引导,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的良好社会心态,从而形成人人都有责任防控疫情的积极社会心态。坚决吹响新闻战争“疫”和文艺战争“疫”的“号角声”,动员报纸、电视、广播和新媒体明确目标,集中力量,大力宣传防疫工作中平凡而真实的人性,共同树立打赢“疫”的社会心理预期二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巩固资源保障。动员社会工作组织、高等院校、其他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机构和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参与疫情的心理防护工作。在现有心理援助热线的基础上,动员和整合更多的心理咨询资源,通过建立网络服务平台,开辟心理危机的绿色通道,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询和干预。同时,要努力推进全方位、立体化疫情防控心理干预机制的完善和完善。第三是调动情绪转移,建立心理防线。动员群众转移不良情绪,把主要精力放在其他事情上。如果公众的不良情绪被允许在在线社交媒体上传播,这些情绪将像病毒一样传播,导致更多人遭受焦虑、恐慌甚至心理抑郁。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对抗人体内的病毒,还要关注公众的心理变化,防止心理问题引发的“次生灾害”。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动员公众将他们的精力转移到阅读、听舒缓的音乐、加强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学习烹饪和其他事情上,让公众能够将焦虑、紧张和不安融入探索生活的乐趣中。

最后,加强个体指导,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水平。一是提高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引导公众积极学习心理保护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个人也应该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关注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以提高他们的意识和预防能力。同时,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疫情变化引起的心理波动,接受自己,进行心理调适和适当疏导,以理性平和的心态对待疫情。如果个人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缓解,他们必须及时向相关热线和组织寻求帮助,不要羞于就医。二是培养理性、宽容和友好的社会心态。每个人都有责任预防和控制疫情。理性、宽容、友好的社会心态有利于疫情防控拐点的早日到来。在流行病的预防和控制中,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与宽容的社会氛围是不相容的:社区阻止护士进入他们的家,担心他们会把病毒带回社区;保持常温的返工人员出门;对确诊患者及其家人的虐待和侮辱;病人的家人殴打并责骂医生,“一提到湖北就变得苍白”。这些行为应该坚决抵制。在疫情防控中,应引导个体积极培养理性、宽容、友好的心态,形成文明共存、互助共济的精神风貌。战胜这种流行病的唯一方法是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困难。第三,科学合理地调整个人生活引导公众科学合理地调整生活,多做有益身心的积极能量活动。为了保证有规律的睡眠、充足的营养和适度的锻炼,我们应该通过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抵御疫情变化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而不是让自己沉浸在对疫情的过度关注之中。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