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网评疫情_人民日报:把好货币闸门,精准滴灌经济

春节以来,央行频繁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从春节后前两个交易日累计1.7万亿元的流动性,到引导公开市场反向回购,中期贷款便利化中标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趋势,再到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融资,支持有针对性的流行病防控重点保险提供商,一系列措施有效稳定了市场。

合理而充足的流动性是抵御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有力对冲,许多暂时陷入困境的实体经济企业预计将获得更多雨水。最近,许多大型商业银行推出了低息网上贷款服务,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迫切需求。这与货币政策的有效引导密切相关。

然而,正如一枚硬币具有两面性和充足的流动性,在增强人们对经济增长的信心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人担心货币政策如何能够灵活和适度。

货币就像流水。如果监管得当,它将成为稳定经济运行的源泉,并使实体经济蓬勃发展。把握不好也可能影响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健康发展。正如人们修建水利工程以精确调节水流量一样,货币政策实施的重要目标也是精确调节资金量,以便实体经济能够保持充足的营养,同时避免通货膨胀等不利后果。近年来,中国一直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避免“洪水泛滥”,注重定向控制。与此相适应,近期的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了宏观政策的反周期调整作用,确保了在特殊的防疫控制时期,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足,金融市场运行平稳。

出于监管目的,释放流动性主要是为了应对短期经济下行压力这种流行病的影响是突然的,货币政策需要灵活。然而,流动性的释放在性质上更为短期,旨在应对这一流行病的暂时影响,这与“洪水”的强大刺激有着本质的不同事实上,通过自然到期,央行已经收回了假期后释放的所有短期流动性,同时保持了合理和充足的市场流动性。

从监管的角度来看,央行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方式运作为满足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流动性需求,央行综合运用中期借款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常设借款工具等工具,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复工复产的支持力度,并通过再融资和再贴现额度,以市场化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帮助下,货币的“水”可以更有效、更准确地流向实体经济。

从监管效果来看,实体经济已经成为主要受益者在资金向上流动方面,央行严格把关,对专项再贷款实行企业名单管理,严格限制资金使用,确保低成本资金首先准确流向重点保险和供应企业在利率水平上,央行使用不同的利率来引导资金流动。最近一年期贷款市场的利率下调了五年多,这将有效地促进资金流向因疫情影响而出现暂时经营困难但发展前景看好的企业。

宏观调控依赖于精度,但很难做到精确。今年以来,新一轮的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也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疫情不可避免地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需要加强宏观政策调整,防止经济运行脱离合理区间;另一方面,价格变动也是宏观政策需要关注的问题。如何在多个目标之间寻求动态平衡,考验着宏观调控准确实施政策的能力。因此,稳健的货币政策应更加注重灵活性和适度性,妥善应对短期经济下行压力,坚决避免“水患”

努力赢得“双胜利”,宏观政策要加强日益成熟的宏观调控能力是我们的主要优势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在压力下保持强势和韧性的重要支撑。中国有充足的宏观政策空间和大量的控制工具储备。只要我们科学把握反周期调整的力度,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准确性、主动性和有效性,就一定能克服疫情带来的暂时困难,充分释放中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力,力争今年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原名为“精确滴灌经济与良好的货币大门”)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