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委出台30条_甘肃省制定出台30条措施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

2年24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根据当前新发肺炎疫情的积极变化,我省制定并发布了《省级及以下新发肺炎防治应急预案启动和调整指导意见》,及时调整了应急预案级别,提出了30项具体措施,为复工复产创造了良好环境。

五部委出台30条

据了解,根据我省当前疫情情况,《指导意见》决定,从2月21日14: 00起,将全省新冠状动脉性肺炎疫情防控水平由一级应急调整为三级应急。为确保应急响应水平调整后,各级各部门全面实施分区分级差异化战略,做好重点地区、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防疫工作,《指导意见》共提出7个部分30项具体措施。《关于完善

各地区应急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全省各地区以县为单位,实施差异化防控策略,努力实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零零零、零零零的“双零零”目标,有效有序推进恢复工作和劳动,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实现防疫控制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目标,两个促进、两个平衡各市县应根据需求评估启动应急响应,并制定本辖区内的防控措施中等风险地区恢复生产和工作与“双零清理”任务相联系,分类分时推进恢复生产和工作,尽快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低风险地区将全面恢复生产和工作,确保交通、城乡公共交通正常运行,人员正常出行,生产生活资料正常流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加强部门应急监管

全省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严格落实行业监管责任,坚持防疫与防护一体化,落实“一岗两责”,建立保证企业复工和恢复生产的机制,并部署、安排和实施安全生产和防疫工作。认真落实一系列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复工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低风险区域不得为企业恢复工作和生产创造条件,不得以审批、备案等方式拖延开工时间。落实企事业单位应急措施

企事业单位应建立内部疫情防控组织体系,制定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和处置措施,实行网格化管理,落实防控责任到岗到人。根据有关要求,对进出本单位的人员实行登记管理,加强对员工的健康监护,做好员工的健康管理,落实健康报告制度,做好工作场所和生活场所的通风、清洁和消毒,规范垃圾收集和处理,减少人员聚集和聚集活动,加强员工就餐管理,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员工做好个人防护。发现病例后,应做好应急处理,根据疫情严重程度临时关闭工作场所,待疫情控制后恢复生产。优化社区疫情防控工作

继续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措施,建立疫情防控工作组织体系,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防控工作对于低风险地区的住宅区,所有业主和租户都可以在检查体温后自由进出。对来自省外疫情严重地区的人员和省内危险地区无卫生规范的人员实施医学观察措施。对于低风险区域的住宅区,非住宅区居民可在根据其健康旅行代码进行温度测量后进入住宅区。各住宅小区不得自行设定其他限制性规定。对于中危地区无确诊病例的居民区,应针对低危地区采取防控措施。在确诊病例的社区,应实施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措施。为做好农村疫情防控工作,

全省各县、村应继续加强网格化管理措施不允许乡镇和村庄团体限制当地居民和低风险地区居民的出入境。对来自省外疫情严重地区的人员和省内危险地区无卫生规范的人员实施医学观察措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人员应做好外来人员的体温检测和信息登记工作。中度危险地区的人们应该在公共场所戴口罩,不允许参加宴会、晚宴或其他聚会活动。低风险地区也应减少流行病防控期间的聚集活动。规范流动人口控制

,推广使用健康出行代码,方便人们出行。对于那些需要外出的人,他们可以通过手机申请健康旅行代码,这在全省很常见,24小时内有效,24小时后即可申请。未治愈的确诊病例、未被排除的疑似病例、未从隔离医学观察中释放的密切接触者、未从家庭隔离中释放的医学观察员、已治愈且从家庭隔离中释放未满14天的患者以及在14天内出现发烧、咳嗽和其他相关症状的患者不能申请健康旅行代码。对跨市、跨州、跨县、跨区或从外地返回甘肃的农民工,应采取医学观察措施进行分类。如能提供健康证明,应进行信息登记和健康监测。在家不需要隔离。对于来自省内外低风险地区的人,进行信息登记和健康监测,不需要在家里隔离。在加强和跟进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道路客运服务将逐步有序恢复,公共交通租赁和县市客运将全面恢复。对于有组织的劳动力运输,可采用一站式和点对点运输,如包车运输和专列直达运输。加强医疗救治工作

全省各县保留1至2家定点医院,做到及时接诊、及时隔离、及时观察、及时救治进一步加强发热门诊管理,严格做好患者指导分诊、预检分诊工作,严格执行发热患者观察制度进一步规范实施医院感染防控体系措施,防止医院交叉感染进一步增加病例监测报告,加强对出院患者和解除集中隔离的密切接触者的随访。加强一线医务人员的生活保障,按时轮流休息;实施职称评定倾斜措施,提高一线医务人员报酬,落实防疫津贴政策继续做好派遣医疗队支援湖北的准备工作,帮助医务人员解决实际困难

(全媒体记者程晓静)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