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的服务功能是什么?一般来说,媒体报道应该能够真实地感受用户的想法和想法,并从公众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公众就可以在不增加额外成本的情况下获得预期的结果。疫情具有突发性、传染性强、影响面大的特点,媒体必须把握报道的“度”,更加体现专业服务功能
首先,媒体报道应该能够提供可信的信息对公众来说,在今天的“谣言满天飞”中,记者本人已经充当了尽职调查的“守门人”,公众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识别和核实,而只能通过观看这一媒体的报道来满足自己的高质量信息需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涉及疫情的报道需要一定的医学和卫生知识,媒体报道不能依赖单一来源。即使此人是专家,也必须由没有利益关系的独立第三方验证。只有这样,这样的新闻报道才是负责任和可信的。同时,具有一定专业性的疫情报告不仅要满足于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公众解读和提高公众的警惕性。
其次,媒体报道应该使用公众能够理解的语言。谈到疫情,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专业术语。因此,媒体报道需要将这些专业术语翻译成普通人能够理解的语言。在这种流行病中,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许多实际问题或多或少与媒体报道中专业术语的使用有关,例如“不排除有限的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或“持续人与人之间传播的低风险”。事实上,公众无法真正理解这些专业术语,甚至误解它们。事实上,“有限的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是承认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但公众将关注“有限的”,他们的理解可能是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同样,人与人之间传播的风险也很低,公众可能会将其误解为“非传染性”,从而缺乏警惕。因此,媒体在报道时必须意识到专家的语言和普通人的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与此同时,专家的学术语言必须转换成公众能够理解的语言,在公开报道中很少或根本不使用学术语言。
同样,媒体在报道疫情时应该注意一定的“度”。这种“程度”不仅反映在媒体对科学的理解上,还反映在报道中必须掌握某些标准的事实上。例如,对于未经科学认定或有争议的事实,媒体在报道时不容易直接将其认定为谣言,因为媒体预设的基调不仅会干扰病毒科学的定性,还会使公众缺乏警惕性,不会因过于乐观的宣传而采取防御措施。同时,媒体在报道抗击疫情时,最好避免在疫情结束前过度报道医生的邀请函或突出疫情中的英雄形象。原因在于,制造悲伤情绪,过度渲染人物视死亡为死亡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不会激发公众的勇气,反而会助长公众对未知疫情的恐惧,进而产生恐慌情绪。面对灾难,媒体报道应该冷静叙述,以事实和公众理性为基础。这不仅是专业常识,也是体现媒体报道服务功能的有效途径。
总之,疫情就像一面镜子和一次突然的现场检查。媒体报道需要在这面镜子中找出自己的缺点。他们也需要在这次考试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报道方式,以真正转变新闻观念,服务大众。
(作者是北京城市大学公共管理系教授。这篇文章摘自《青年记者》二月中旬)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