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和北京市教育督导办公室对一批学位论文抽样问题较多的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了集体访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取得了压力传导、责任落实、质量提升的预期效果。可以说,监督面试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提升研究生教育管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样检查办法》规定,对已毕业并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国家组织实施博士学位论文事后抽样检查,抽样检查率约为10%。各省将组织实施硕士学位论文的事后抽样检查,抽样检查率约为5%对于连续两年在抽样结果中出现“问题论文”且比例较高或数量较多的研究生单位,教育督导部门将与研究生招生、计划、学位等相关部门进行集体访谈。以博士论文抽样为例。2018年,共授予65,000个博士学位,随机抽取了6,572篇博士论文。共采访了19个研究生培训单位。
上述办法明确规定,学位论文抽样结果是国家评估学位授权点资格的重要指标,也是研究生培养单位确定导师资格和分配研究生教育资源的重要依据。一方面,督导面谈是对《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样办法》的严格执行,为学位授予单位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在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下,学位授予单位更是如此。它迫使学位授予单位从研究生培养的各个方面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实施的角度来看,受访的研究生培养单位都采取了有效的整改措施例如,一些研究生培训单位以公函的形式直接通知毕业论文所在的工作单位,并暂停、限制和取消毕业论文导师的资格。要求有问题论文的部门和学科承担责任,减少招生计划,提高下一年学位论文答辩前提交评审的比例,并通过一系列措施落实压力和责任,努力减少小问题、好问题和落实整改要求。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的主题逐渐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道德修养、服务需求、素质提升和追求卓越是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使命和核心任务。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坚持教育导向、需求导向、创新导向,着力内涵建设、制度规范和质量提升,建设具有学校特色和国际标准的研究生教育,为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提供人才保障。
通过监督和访谈,迫使高校以学位论文质量为出发点,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众所周知,学位论文质量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其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素质的综合反映,是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一些研究表明,基于高水平项目和课题的博士论文质量相对较高。因此,研究生培养单位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研究生选择基于高水平项目和课题的学位论文选题,努力立足学科前沿,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注重加强对研究生文献的全面、新颖、客观、准确分析的指导,做到行文风格完整、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引言简洁、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语言表达准确流畅,数据、图表、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符合学术标准
督导访谈也有助于高校大力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引导研究生走上学科、科研方法和学术规范的前沿研究生导师应进一步树立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培训和指导,确保学位授予质量的稳步提高。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完善研究生导师的选拔机制,严格考核其职务,严格控制师德。建立青年辅导员制度,做到老有所养,尽快提高新一代辅导员的指导水平;完善导师考核机制,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努力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努力建立和完善问责制度。通过制度引导和责任倒置,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者
是北京林业大学
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