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感人事件报道_涉及“医患关系”,负责任的媒体报道的三个原则

2年12月24日上午6点左右,北京市四环路外朝阳路民航总医院发生医疗事故。受害者是51岁的杨文,医院急诊部副主任医师。袭击者是55岁的孙文彬,他是95岁的病人孙伟时的最小的儿子。经过十多个小时的抢救,杨文博士于12月25日零时50分去世12月27日,杀害杨文博士的孙文彬因涉嫌故意杀人被捕。这一事件一经发现,就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网上流传的一段事发现场的视频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震惊。

毫无疑问,从法律上看,凶手犯了刑事罪,但同时,这次伤害事件的受害者是医生,肇事者是病人的家属,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医患关系。袭击发生在一家医院。从事件的原因和场合来看,这一悲剧事件在形式上仍然属于医患关系。来自

的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18年,18年间总共记录了47起杀害医生的案件。回顾这些案例,每一个都是刑事案件,但每一个悲剧都发生在医院里。受害者是医生,犯罪者是病人或其家人,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医患关系。媒体是医患关系信息的主要来源,在医患沟通过程中,媒体应在调节医学、公共卫生知识和社会成员认知之间的关系方面发挥作用。媒体应该如何负责任地报道“医患关系”?

首先,在报告医患关系时,有必要定义报告框架

。什么是报告框架?所谓报道框架是指媒体在采写或报道一条新闻时的视角,就像画框中的图片一样,这个画框决定了观众能看到或看不到什么,也影响了观众对事实的理解。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它不仅表现在叙述的语气上,还表现在内容的选择上。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是对原始事件、话语和行为的选择性描述,是一种建构的现实。报道框架形成的原因不仅在于媒体报道新闻时利益集团的立场、角度或影响,还在于媒体在特定时间只能关注问题的一个方面的“关注瓶颈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在科技催生泛媒体化的今天,为了吸引用户、创造轰动效应,越来越多的市场导向媒体习惯于采用“冲突”框架,越来越多的冲突被凸显出来,而不是达成共识。因此,这种冲突框架也培养了大量用户,人们越来越愿意通过“竞争观点框架”来消费新闻

但是,当涉及到医患关系时,媒体在报道时应该谨慎使用“冲突框架”,因为作为医患之间的人际关系,它原本是治疗和被治疗的关系,曾经是社会关系中最亲密的关系之一,不应该有任何矛盾或冲突。即使出现一些不可预测的争议,也应该使用更多的“解释框架”。通过媒体对治疗效果的描述,通过对医务工作者专业态度的理解,通过对患者病情的了解,各方对疾病的看法和感受都可以改变,同时,医患之间的良性沟通也应该加深。只有这样,公众才能理解复杂的医学世界。同时,医疗纠纷报道的特点是事件发生时往往不确定,需要等待相关评估结果得出结论,这就要求媒体在早期报道中尽可能多地使用“解释”框架,从“善意”的更高角度分析问题如果各种自我媒体更多地利用“冲突”框架来制作或传播内容,以造福社会或获取利润,那么主流媒体在报道时应该更多地利用“解释”框架,以更好地促进医患沟通和公众意识,从而发挥主流媒体作为“社会工具”的作用,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其次,当涉及“医患关系”事件时,有必要在报告

时实现平衡。在西方媒体实践中,平衡报道最初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给予对立的事物或观点相同大小的版面或相同长度的广播时间,强调报道数量或强度的平衡。随着新闻报道的发展和进一步实践,新闻报道开始在内容和语气上强调“中立和公正”。“平衡”的意思是“以不确定的方式讨论问题,这样听众、观众和读者就能理解所有重要的论点,包括他们得到了多少支持。”加拿大中央广播公司广播公司进一步发展了平衡报道的概念,规定“中央广播公司在报道涉及公共利益和有争议的问题时,必须平衡报道其他相关方的意见,同时表达一方的意见”,给各方,特别是被确定的一方,尽可能多的发言机会。“一般来说,为了实现平衡的报道,有必要在新闻报道中既包括对一方不利的内容,也包括对另一方有利的内容。这具体表现在双方在报告中都有发言权和发言空间。

毫无疑问,在报告涉及医患关系的事件时,应更加注意报告的平衡。2018年,中国医学会发布了《中国医生执业白皮书》:66%的中国医生亲身经历过医患冲突,51%的医生经历过言语暴力,超过30%的医生经历过患者的暴力治疗同时,《中国医院管理》也有论文分析。2011年至2016年,我国法院对医疗暴力案件进行了审理和判决,发现大多数恶性伤害患者文化程度低、经济状况差,其中70%以上为失业人员、农民、下岗人员和农民工。也就是说,无论是在社会地位上,还是在信息的接受和传播上,受伤的医生大多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虽然"弱势群体"不是暴力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从媒体报道的角度对这类弱势群体进行同等程度的报道,并探讨为什么"弱势群体"成为"强烈暴力"背后的信息传播原因因此,在关于医患冲突的报道中,媒体应该给双方大致相同的机会来表达自己,不要过分抬高或贬低一方,不要美化任何一方,不要妖魔化任何一方,不要夸大细节,同时尽量避免使用带有太强烈感情色彩的标题和修饰词。

最后,当涉及到“医患关系”事件时,有必要实现报告专业

。这里的“报道专业”不仅指媒体报道中的“理性、客观、平衡”,还指在“医患关系”事件中力求科学、专业。这就要求媒体在报道医患纠纷时对医疗卫生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对“医患关系”有清晰的认识,这是健康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普利策的第一部新闻特别奖作品《凯利夫人的怪物》就是这样一部关于健康传播的代表性作品。这篇新闻报道发表在1978年12月12日的《巴尔的摩太阳报》上。它描述了一次失败的手术,在手术中凯利夫人从早上6点30分手术开始到下午1点43分手术结束死亡记者乔恩·富兰克林提到主治医生戴克在手术前早餐只吃华夫饼,不喝咖啡,因为咖啡“会让她的手颤抖”。这不仅显示了戴克博士对手术的谨慎和关注,也反映了记者自身专业知识对脑外科医生手不抖的重要性。然而,文章中两次提到凯利夫人的句子:“我害怕死亡,但我更害怕痛苦。”“这也加深了人们对手术本身风险的理解和对病人本身的同情。

操作的结果和主观预期之间总是有很大的差距。Dacre医生尽了最大努力,但不得不面对失败的手术。记者没有把这位医生描述成一个情绪完美的人或者一个过于冷静的专业人士。她又累又沮丧又不愿意。吃午饭时,她想起了凯利夫人的话:“我不怕死。"我害怕得要死...我无法忍受疼痛。我不想再这样生活了。“但是没有什么可以做的。神经医学研究和临床进展只能达到这个水平这个新闻特写没有使用华丽的词语和优美的句子,而是像在手术台上安装了一个摄像头一样,在记者本人对医学手术知识的科学理解的基础上,以新闻写作的方式客观地呈现了手术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显然,只有掌握了健康传播知识的媒体人才能做好这样的报道,也才能抓住问题的症结和事件的核心。

媒体报道应该是专业的,这也反映在拥有公众的心和同情心的能力上。作为信息劣势方,患者往往对某些医生的行为产生怀疑或误解,这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真正影响医患关系,但经过一定的沟通和沟通后会转化为信任和顺从。然而,目前的现实是医疗资源紧张,医生经常超负荷工作,病人与医生沟通的时间较少,医务人员每天接待无数的病人,这也容易引起烦躁。这些因素累积起来,很容易引发一线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其家人之间的冲突。为了避免类似的冲突,除了依法严惩恶意犯罪分子和增加巨额经济补偿外,还必须开始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焦虑和压力以及医务人员的烦躁。尽管普及这种健康传播知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媒体势在必行。一项

2016年“医患信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相关媒体报道会影响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显然,媒体有责任解释真相,监督医患关系中的制度趋势。它可能不是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但也不容忽视。因此,媒体需要以“解释”框架为立足点,全面真实地报道与医患关系相关的事实,实现反映客观现实、监控环境、促进社会发展的监督功能然而,媒体和大量的自我媒体在医患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监督者,也是秩序的维护者。换句话说,媒体需要向公众普及科学和专业的健康传播知识,以便公众能够理解正确的医学知识。同时,媒体在报道涉及医患双方的事件时,应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注重信息的全面性,以抚慰患者的心理,激发医疗行业的信心,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北京城市大学公共管理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