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美丽的青海客户新闻有这样一群人,扎根于田野,以农民期待的技术为研究方向,他们是农民眼中的“田野专家”和“地方学者”,他们是科技特派员。自1999年我国探索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成千上万的科技特派员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人才为主体,以科技成果为载体,成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和创业的带头人、农村扶贫致富的带头人
自2002年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以来,我省立足农村牧区实际,坚持需求导向,践行科技惠农的初衷和使命,用科技特派员的智慧和汗水浇灌了产业发展的美好前景。他们注重解决农民生产经营中的科技问题,不断提高农民运用适用技能脱贫增收的能力,给人们带来一种获得和幸福的感觉。
2年11月019日,在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20周年之际,为了鼓励和引导广大科技特派员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新的作用,科技部对我省一批科技特派员和科技特派员组织进行了表彰。记者们走近他们,听他们讲述坚持自己第一颗心的故事。
使科学技术在土地上“生长”无论是带头科普还是解决疑难杂症,“科技特派员”总是活跃在各个领域,向农村输送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不断改变农村面貌。
“新时期科技特派员工作要向纵深发展。技术应该在土地上“长命百岁”,从源头上为科技注入淡水,促进农业和富农发展。”科技特派员车海忠告诉记者车海忠,
,海北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学家。经过20年的艰苦创业,他始终扎根于农业生产的前沿,在高寒地区海拔3000米的藏区开展了大棚蔬菜、食用菌栽培和驯化研究、青稞和油菜新品种示范推广等科技服务。先后获得5项省级科技成果,制定4项农业标准,主持2项应用和实施项目,发表5篇科技论文。2019年,他获得全国农业和农村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让科技成果造福人民!”这是车海忠最大的心愿他成功解决了食用菌栽培的技术难题,先后完成了平菇、杏鲍菇、鸡腿菇、双孢蘑菇、银耳等寒地珍稀食用菌的引种栽培,为海北农业发展特别是银耳栽培做出了积极贡献,打破了我国西北地区栽培不成功的历史。
已经走遍了海北州的许多乡镇,并一年四季渗透到农户和温室的田地里。作为一名科技服务人员,车海忠致力于解决农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车海中依托自身优势,积极推广粮油新品种,推广粮油高产栽培技术,开展特色作物资源如彩色油菜、藜麦、黑青稞等的收集、引进和示范,旨在提高小油菜和青稞的生产水平,发展特色种植业。
2015年至2019年五年间,车海忠和他的团队共同建立了北青9号、昆仑14号、青油21号等高产优质作物品种示范区1000亩(每亩0.067公顷,下同),共3000亩高产示范区,累计示范带动面积超过2万亩。示范区平均增产10%以上,新增产值15万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在受援地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科技结对中,扶贫攻坚,科技服务扶贫成效显著。他的电话号码是“114”
。从“青杂1号”到“青杂11号”、“互丰010”、“青杂优19号”、“垦优1号”、“和优5号”等优质杂交油菜品种相继选育成功,栽培技术不断提高。互助土族自治县油菜亩产量由以前的不足1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平均250公斤,并大面积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示范推广了干旱山区马铃薯、蚕豆和玉米全膜覆盖栽培技术,使干旱山区马铃薯、蚕豆和玉米在9年干旱中亩产不到150公斤,小麦分别达到4000公斤、450公斤和600公斤,彻底改写了蚕豆和玉米不能在干旱山区种植的历史。2014年至2018年,共推广全膜栽培技术138万亩(1亩≈0.067公顷,下同)。仅推广全膜马铃薯90.7万亩,比露地平均亩产增加704.1公斤,增幅33.8%。在
199的成就背后是科技委员们的努力。王桂荃是幕后默默服务的技术人员之一。王桂荃,互助土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自任科技特派员以来,始终把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他一年到头都走在生产的最前沿,及时把农业科技的新成果和新技术推广应用到生产中去,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推广油菜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桂王百变当田间管理不到位,农民不在他面前时,他主动联系村里两个委员会的人员或驻村干部,把技术点发送到手机上,然后通过手机发给农民,或者让农民自己联系,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这种课堂在田间,以及时解决问题的形式,农民会学,一目了然,一用就有效
2-014年,他在互助县东河乡尕西嘎村建立了1000亩旱油菜机械覆盖穴播示范田。根据省专家组的说法,决定产量的是整块田地。15亩高产研究田平均亩产346.7公斤,打破了互助县1998年油菜产量302.4公斤的纪录。旱地油菜高产高效栽培新模式研究取得新突破。2014年至2018年,共示范推广了48,500亩。通过绿色、高产、高效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油菜的品质和经济效益,实现了油菜产业的扶贫、提质、增效。
正在互相帮助。王桂荃的电话号码是生产技术的“114”,每天有几十个。通过他的言行,典型示范和推广,2017-2018年将创造47万亩绿色、优质、高效油菜,增产1562.3万公斤,增加值7499万元。建立马铃薯综合标准化示范区6030亩,新增产量308.03万公斤,新增产值277.2万元,农民增收1139.8元。建成蚕豆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3200亩,增产19.76万公斤,增产94.85万元,农民增收343.2元。
“我是农民的孩子,作为一名科技记者,我应该为农民做更多的事情。”将来,我会和我的团队以及村民们一起前进,让这一天更加繁荣。“王全贵对技术的掌握已经驱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创业致富
省科技厅“携手”农业强力服务
科技服务如何“携手”农业?它会点燃什么样的火花?
我省于2002年被科技部列为首批科技特派员试点省份之一。我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经历了“试点带动、全方位推进”的发展过程18年来,省科技厅积极选派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构建了农牧区科技服务新模式,为全面战胜贫困、引领全省农牧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如今,一批科技特派员活跃在青藏高原的田野和工厂里。他们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发展优势和特色产业,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在高原上“种植”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
省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进一步探索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向贫困地区流动,建立和完善全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形成科技人才“三区”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同时,以建设全国农村信息化示范省为契机,我省科技特派员依托科技特派员的主动推送服务,在我省农牧区建立了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了我省农村信息化水平。
据省科技厅农业和农村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共选拔了6525名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举办了512期各类培训班(次),培训了42126名农牧民(次),总扶持资金近1.1亿元。广大农牧区通过科技服务、农业技术承包、龙头企业建立和利益共同体建立,在基层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和科技服务,为我省农牧业发展和生产方式转变发挥了积极作用。全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工作深入推进,形成了科技特派员“扎根基层、关心群众、扶贫开发、科技带动”的良好工作氛围,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
同时,省科技厅组织实施了“青海省农村主动服务信息网络技术集成与应用”等科技计划,建立了省级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和710个村级科技服务站,实现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覆盖388个乡镇、3829个行政村、490万亩(1亩≈0.067公顷,下同)耕地和39.5万农民
不仅依托青海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优化传统农业资源配置,设计开发了农牧区气象、土壤等农业生产综合数据库,建立了“专家+科技特派员+农民”三位一体的农村科技信息主动推送服务模式, 引导科技特派员利用系统建立的各种服务渠道,准确及时地将农业技术、市场动态、供求信息、价格信息、农业信息等农业信息推送到农民手中,极大地提高了科技特派员的服务效率和农业科技推广水平祁胜兰,
科技特派员,自2003年以来一直在大通回族自治县斜沟乡服务。随着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的建成和使用,祁胜兰对农民的服务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她介绍说,诸如作物种植技术、虫害控制技术、农产品市场价格、新政策和其他信息等信息应当以手机短信等形式及时发送给农民。为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应及时使用手机APP,使农民首先进行防控,从而减少损失。效果非常明显。“近年来,我们通过农村信息服务平台,每年向社会发送100多条种植技术、农资等信息,极大地推动了新技术、新成果在服务领域的推广应用。”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