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月19日电(记者邵琨)在第九个寒冷的日子里,赵惠英家门口的绿玫瑰和她家时嘉巍子村窗台上的鲜花盛开,而她家多年取暖用的炭炉已经进入废品回收站。
“没有炭炉,家里会更暖和,否则花就不会长得这么好。”赵慧英放下编织的秸秆扣,起身带着记者来到里屋的生物质炉前,说道:“这种炉子既暖和又便宜,省去了频繁装煤倒灰的麻烦。家里的地面不再黑暗“
赵慧英的灶具有一氧化碳报警器,能实时监测室内一氧化碳浓度炉子底部的显示屏显示“二档”。火焰在炉膛里旋转,呈现出黄色和白色。几个加热管从炉子延伸到大厅和卧室的散热器。“3档可以做饭,4档有饺子,5档太高不能用”赵惠英一边说,一边向记者示威随着档位的增加,炉内的风逐渐增加,炉内的火焰变得越来越高。
"今天天气真好。我会把它变成一个小火,以防止它变得太热。””她打开炉子上方的进料口说道“一次添加几十公斤的燃料会自动更新燃料,不像过去一天中多次添加煤。晚上盖一床被子,你可以睡得很香。“
与赵惠英所在的石家尾子村不同。阳信县水罗坡镇王琦村的村民冬天不需要烧炉子取暖。相反,他们在村子里使用集中供暖。来自生物质锅炉的热水通过管道和附属设施被送到村民家中的散热器。
在齐王村村民王中培的家里,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是21摄氏度,散热器上方的墙上粘着几个衣钩。“以前,只有炉子所在的房间是温暖的。现在每个带散热器的房间都很温暖。今晚洗衣服,明天穿。我也喜欢城市人民集中供热”王中培说道
在阳新,这些炉灶里的燃料不是煤,而是用树枝、稻草、牛粪、锯末和其他农、林、畜废料制成的“绿色”燃料
阳新县是中国鸭梨之乡,中国畜牧业百强县之一,中国古典家具文化产业基地。全县10万亩梨树每年修剪5万吨,55万亩耕地每年生产80万吨秸秆,木材加工企业每年生产10万吨锯末,肉牛每年有27万头,可生产150万吨鲜牛粪,并有丰富的农林牧废弃物资源这些废物最终通过粉碎、粉碎、干燥、造粒等多种程序加工成生物质燃料。
数据显示,该燃料在生物质炉中燃烧后排放的烟尘中,颗粒物为20-45 mg/m3,未检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为0.04%-0.17%,林格曼黑度小于1级。
根据“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生态循环”的原则,阳新县通过对购买生物质燃料和炉灶的农民进行补贴,在农村地区推广清洁生物质供热。
赵慧颖算了一笔账。生物质燃料的市场价格是每吨1100元,政府补贴每吨600元。我会自己花500元。“炉补贴2000元供暖季节需要大约1.5吨生物质燃料,这比过去烧煤便宜。“
今冬,阳新县有4.6万户实现了清洁生物质供热,约占全县户数的一半记者
走访了阳新县的水罗坡镇、河涌镇、金阳街道办事处等多个村,发现绝大多数农民家中都有绿色植物和鲜花。
“过去,房子里的热量仅仅是通过每天频繁地打开门来装煤和倒灰来散发的。”快到元旦了,家里的一些花正在庆祝。干净还是不干净,温暖还是不温暖,这些花不能说假话”赵惠英指着家里的几盆花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