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新的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已经变得威胁性并席卷全国。这种流行病不仅损害了公众的健康,而且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如食物、衣物、日常生活等,特别是在精神健康方面,还产生了许多不良甚至有害的影响。此时,许多精神卫生工作者也已经积极参与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流行病”。抗击疫情一线的医务人员和疫区人民进行了心理干预。这不仅反映了我国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也表明全社会精神卫生工作已经到了一个更加重要的阶段。作为一名从事心脏病学工作多年的专业心理学家,我很高兴看到,与17年前预防和控制非典相比,这一流行病的预防和控制确实取得了很大进展。也就是说,我国许多临床医学部门和心理机构已经从专业的角度以极快的速度给出了许多心理干预的指导和具体操作方法。在此,我还想与在疫情发生地进行心理干预的同事们分享和交流,结合国家和专业层面的各种指导意见,探讨在心理干预实践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危机干预不同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专业工作。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员不仅包括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社会工作者,还包括护士、护理人员、志愿者、家庭成员、医生和其他人员。因此,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必要坚持固定的设置(如时间和地点)。即使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在参与危机干预工作时,也需要学会随机适应变化。
1。快速识别和评估危机情况这包括危机事件的内容、性质、严重程度和干预对象(包括事件的援助者、援助者和见证人等)。)
2。对干预对象进行分级管理:根据正常心理状态、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个体心理问题等不同层次,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咨询、个体心理咨询、必要的药物干预等。
3。注意干预的局限性:遵循及时、早期、就近的原则
4。关注干预内容:关注当前的危机内容(照原样处理问题,不做概括/深度处理)
5。确立干预目标:关注当前需求,关注具体问题的解决,缓解危机症状,努力帮助受助者逐步恢复到危机前的心理平衡水平
6。注意干预方法:对于干预的对象,应注意多层次的反应:包括身体,情感,行为等层面,少“说理”,不要试图“说服”,鼓励其表达,给予持续稳定的支持和鼓励,理解才能合理
7。运用多种干预技术:针对实际问题,运用多种心理治疗技术,如支持性心理治疗、暗示疗法、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团体和个人心理咨询。对个案有强烈情绪反应的人员,可合理使用抗焦虑和镇静药物。
在工作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心理干预只是整个治疗过程的一部分,必须与医疗、护理、疾病控制、政府机构等部门开展联合工作虽然承认他们的专业和能力的局限性,他们应该做好自己的工作,避免陷入“救世主情结”和“上帝的视角”,并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不是走出“大门”,跨越边境,处于一个良好的地位。
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干预者不可避免地暴露于危机之中,这也是对他们自身心理防御和应对的一次巨大考验和消耗。当一些心理工作者的心理防御失败,或者没有被正确处理的创伤性经历、冲突和复杂情绪再次受到刺激时,很容易产生愤怒、自责、内疚、虚弱或情感孤立、退缩、过度兴奋以及其他影响工作的感觉和行为。这些情况需要及时从技术上加以识别和处理,如接受专业监督或及时定期参加专业危机干预培训,以便为战争做好准备。对于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某些表现,应及时进行医疗干预以上
是我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一些临床经验和体会,仅供同行参考。我希望你能对任何不恰当的地方给我一些建议和纠正。在此,我再一次真诚地希望所有参加过这场民族战争“流行病”的医务人员能够为爱而战,并平安归来!
(作者:吕品,江西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