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2019年是成都环境空气质量历史性突破的一年记者昨天从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2019年的好日子(132天)与2013年相同。2013年的好日子达到创纪录的287天,比2018年增加了36天,优良率为78.6%。PM10和PM2.5的浓度分别为68微克/立方米和43微克/立方米,为2013年实施新的国家空气质量评价标准以来的最高水平。综合空气质量指数在168个城市中排名第79位,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7位。空气质量同比改善率在168个城市中排名第25位。
据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3年实施国家“十大大气条款”以来,2019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首次实现四大突破:首次彻底消除重污染天气;SO2、CO2、PM10和O3四项指标首次达标,PM10也首次达标。22个区(市)县首次全部完成了年度目标和任务。一个县首次达到六项污染物指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成都地处独特的盆地,人口密度大,工业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高。在不利的气象条件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的双重压力下,实现这种改善确实不容易该负责人说,这是由于社会各界共同建设和分享治理。
的“好气质”背后是城市各级各部门的合作,以及兄弟城市之间的联合防御和联合控制。2019年,在全市的共同努力下,工业、能源、交通和土地利用四大结构将不断优化,大气污染防治将继续推进。在产业结构方面,成都出台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烧结砖瓦结构调整计划,严格控制产能总量,创建13家绿色生产标杆企业,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对26套粮食干燥设备燃煤设施进行了改造和淘汰,完成了全省第一台大型蒸汽吨燃气锅炉的“气电”转换。在改善交通结构方面,地铁公交出行分担率超过50%科学划分“三区三线”,高标准推进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加强施工现场、道路扬尘综合治理,启动施工现场封闭施工试点
同时,成都认真落实省委“一杆多支”的发展战略,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大气污染防治轮值主席制度建设,定期召开空气质量联席会议。成都牵头组织了成都平原经济区生态环境系统联席会议、重污染天气应急咨询等多次会议
气体控制科学技术,“对症下药”精确控制强有力的科学、技术和创新探索是2019年空气污染预防运动有效性的重要支持。成都通过准确的追踪、判断和控制,实现了“对症下药”和精确治理。在寻找污染源方面,我市建立了首个大气复合污染研究与防治院士(专家)工作站。2019年夏季,将首次在成都平原进行臭氧和前兆的多组分长期联合观测,以准确追踪臭氧污染的原因。在管理和控制方面,成都“数字化智能环境”系统进行了创新,有效访问电力、住房、城管等部门的数据,实现了企业电力数据的实时调度、施工现场粉尘和渣土运输车辆的实时监控。并牵头开展全国非道路移动机械档案管理工作,对4.2万台工程机械实施“身份证”管理和在线监管在具体控制方面,我市充分利用网格微站、激光雷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导航技术等信息系统,如“智能现场”监测平台和粉尘在线监测平台,及时调度和控制排放异常地区的污染源,实现“目标”控制自主研发的客车“车载空气净化装置”投入使用在11个建筑工地安装了70多个多尺度喷雾(喷雾)和雾霾清除装置,推广了22 000多个汽油(柴油)和石油车辆排气净化装置。
全民参与,以实际行动实践环保近年来,成都市民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环保理念,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地铁、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防止空气污染不仅是一场艰苦的战斗,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2020年,我们将继续保持战略重点,坚持环境保护的同方向、同强度,突出法治、精确控气、科学控气、联合控气,夏季重点防治臭氧,冬季重点防治PM2.5,加强氮氧化物控制,促进环境空气质量稳定健康发展,稳赢2020年蓝天之战,为成都建设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持”负责人说道本报记者苗虞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