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律师网
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已于2019年12月28日由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将于2020年7月1日生效社区矫正又一次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想必读者会对社区矫正产生一些疑问。今天,小版本的酒吧网将带给我们“社区矫正”的相关内容。那么,社区矫正意味着什么?社区矫正的目标是什么?社区矫正应该做什么?
社区矫正是什么意思?
社区矫正是将罪犯置于社区中,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使其尽快融入社会,促进社会长期稳定和谐发展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的目标是什么?
2年10月26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九条对被判处监外执行、缓刑、假释或者临时执行的罪犯,应当依法实施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实施。
2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第二条规定,对被判处监外执行、缓刑、假释和临时执行的罪犯,应当依法实施社区矫正。本法适用于
社区矫正对象、教育救助等活动的监督管理
根据中央批准的社区矫正试点意见,社区矫正的对象是: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被剥夺社会服刑政治权利的五类罪犯。
结合上述法律,社区矫正的目标是:
1,判处管制;
2,暂停;
3,缓刑,包括:
(1)患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
(2)名怀孕或哺乳婴儿的妇女;
③不能照顾好自己,所以暂时在监狱外处决不会危害社会。
4年,被判假释;
5,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社区矫正应该做什么?
根据2012年3月1日实施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
司法学院应当制定社区矫正人员的矫正计划,并在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处罚种类、犯罪、悔改、人格特征和生活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督、教育和救助措施。根据整改计划的实施效果,适时进行调整。
第十五条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知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律观念、道德素质和悔过自新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应参加不少于八小时的教育和学习。
第十六条具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与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不少于8小时。
第十七条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点的具体情况,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开展个体教育和心理咨询,矫正他们的违法犯罪心理,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根据上述规律推断,教育矫正是社区矫正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不同类型犯罪和不同情况的社区矫正人员,由于矫正对象的不同,应实施个性化教育矫正,参与教育学习,有工作能力的人也应参与社区服务,增强法制观念,培养责任意识和康复意识。
培养社区矫正人员的工作习惯、集体意识和纪律观念,强化社会责任,矫正他们的不良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社区矫正人员认罪悔改,走向新的生活。
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状态、行为特征等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开展个体教育和心理咨询,纠正他们的违法犯罪心理,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