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国家经济的影响_天命所归,民心所向:漫谈气候变迁对国家的影响,以北宋晚明为例

神是中国朝代的核心概念。所有朝代的国王或起义的农民军领导人总是把“上帝”这个词放在嘴边。一旦他们能够证明上帝站在他们一边,他们将是人民的命运和意志。这是每一个权威都玩了几千年的游戏规则。然而,在科学繁荣和光明的现代,“天堂”这个词显得非常古老和不切实际。

实际上不是这样。对过去的人来说,上帝可能是一个虚拟的、有点神秘的存在,但对我们来说,上帝要具体得多。我们所处的是地球的气候系统,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地球的气候变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古代许多朝代的兴衰不再神秘。“上帝”的作用不小。气候变化可以说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以北宋和晚明为例,回顾当时的中国,认识到君主及其大臣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是多么无能为力。1.北宋先天缺陷

认为,过去许多人都幻想过跨越到某个朝代。在过去的朝代里,北宋东京的都城开封一定是很多人的首选。无论是孟生元的《东京梦华录》还是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东京的繁荣和激动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就连唐长安也不如唐长安(唐长安实行宵禁,街上没有商店,都是方墙。北宋取消了宵禁,允许商店沿街营业,因此市场变得更加活跃,人们可以在云里玩耍。

疫情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据统计,在北宋全盛时期(从宋仁宗到宋神宗),北宋全国总产量占当时世界总产量的近一半,甚至超过了当时所有欧洲国家的总和。然而,即使在如此繁荣的北宋时期,它也终于走上了财政困难的道路。为什么?除了官员的工资制度和外敌造成的巨额军费开支等复杂的政治因素之外,北宋是一个典型的不为人知的例子。

全球气候在北宋进入小冰期此时,最明显的气候特征有两个,气温骤降和降雨量骤降。在宋太宗的

年期间,气候变得非常冷。江淮地区的冰雪景象是一个历史记录。原来可以在长安和洛阳种植的柑橘树和其他果树都不见了。然而,长江下游甚至太湖有许多完全冻结的记录。运载货物的马和战车可以在结冰的河上通过。根据我们的现代经验,我们知道长江几乎没有冰,这表明当时北宋的气温有多冷。史书记载了当时驻扎江西的南康军的话:

雨雪交加,大江冰冷,车马易得,胜败有余。

小冰期不仅带来了气温的下降,也带来了降雨量的急剧下降。根据宋代历史记载,仅北宋一年,开封地区就有162次干旱记录。本文没有研究这里的真实数据,但这个数字多少反映了干旱的频繁发生。

《宋瑶高技窑》记载,在宋太宗太平兴国的七年里,旱灾频繁发生,已经使当时的朝廷筋疲力尽。为了避免干旱带来的难民问题,法院通过各种有利的政策和措施,尽最大努力让受害者回家耕种并恢复正常生活。到宋真宗的时候,气候变化导致的粮食产量下降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根本利益。

是这个国家的主食。水稻是一种需要温暖多雨环境才能生长的作物。汉代以前,中国的黄河流域温暖多雨,水稻生产。然而,自东汉以来,黄河流域的水稻逐渐减少。到了宋朝,大米已经消失了,除了北方的一点干粮。南宋时期的一位伟大学者朱Xi曾在他的《诗经》评论中说:“米,南方吃的米,是水和白色的。”“如果当时中国北方有水稻种植,朱Xi就不会这么说了

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粮食危机,宋真宗曾颁布法令,将占城(今越南)大米从福建进口到江淮地区,使大米一年熟成三次,从而增加了中原地区的粮食产量。然而,到了仁、英、宗申时代,气候问题不仅没有减缓,反而变得越来越严重,干旱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加。从王安石当时的诗中可以看出一点。这首诗展现了当时开封一代的干旱景象:

棵软桑树在稀疏的树荫下被收获,芦苇箔蚕变成密集的茧和肥料;和村民们谈论风俗,多么勤劳仍然是激烈的饥饿

年秋东出汴河之都,中州遭遇了强烈干旱太阳照耀着数千英里,风把沙子吹遍了整个城市。

表明,尽管当时的农业技术不断更新,但仍然不能满足粮食需求,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这直接导致了宋神宗继任初期政府的金融危机和王安石解决金融危机的政治改革。此外,气候变化不仅影响中原人民,也影响北方人民气候温度低刺激了北方民族南下,削弱了中原军队的抵抗力。据报道,靖康元年,东京被雪封,开封守军冻死。无数人张开双臂。次年,北宋灭亡。32.无奈的崇祯

除了不幸的北宋,明朝100年后也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根据现代历史学家朱瓯芳在《中国历史上的干旱》中的说法,他曾经说过:“除了金朝和南北朝时期,明朝的降雨量最低,而当时的干旱总数是几个世纪以来最高的。”明朝的气候相当寒冷,尤其是晚明1580年至1644年间近1000年来的最低温度。崇祯皇帝于1628年登基,刚好赶上最冷的时候,然后气温又慢慢上升。这是后来的康干盛世,也就是后来的故事。

类似于北宋初期。明朝中叶以后,《冰雪奇缘》中的风景再次来到长江以南的各个地方。太湖、淮河和长江都结冰了。像夏寒和夏霜雪这样的记录在历史书上一再出现。事实上,明朝的气候比北宋冷。明朝武帝统治时期,广东潮州甚至下过雪,用“陨雪,厚脚,厚脚”来形容。可以看出,天气一般不冷。

疫情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如果即使在亚热带地区也是如此,其他地区必须是不言而喻的现代科学家认为明朝中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至少低1.5℃。

整合了明南北方志的记载,明的气候灾难可以追溯到嘉靖时期。万历崇祯年间,早期灾变越来越频繁,瘟疫也开始蔓延,达到崇祯年间灾变的顶峰。从公元1627年到1641年,黄河流域几乎每年都经历干旱。公元1640年的年降雨量甚至不到300毫米,比20世纪以来的任何干旱年份都低得多。如此频繁的干旱甚至导致黄河断流。黄河中下游的水已经干涸多次。核心的早期受灾地区是陕西、甘肃和河北等山区,甚至出现了人们相互吞噬的极端干旱。明朝中叶,几乎每年都有旱灾记录。连续几年干旱,人们又冷又饿。难民问题在明朝逐渐出现。明末清初由高迎祥、李自成、张钟弦领导的农民起义可以说是难民问题的“缩影”。它们都是连续多年干旱造成的。他们中有几个是陕西村民,都来自干旱最严重的地区。

明朝中后期的极端气候一方面引发了民众起义,间接造成了明朝后期宫廷的金融危机(当然,造成明朝金融危机的因素有很多,这里不能一概而论,只有气候是其中一个因素)。明朝的衰落应该真正意味着“上帝”退一万步说,即使没有努尔哈赤,即使崇祯真的英明神武,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结论

气候变化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世界各地频繁的水旱灾害和大规模森林火灾最终使人类坐立不安。气候因素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天文数字。当然,人类也已经开始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从最早的《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到人们倡导的节能减排和绿色出行,这两项文书在过去两年里一直被热烈讨论。也许在科技进步的现代,我们将不再容易看到一个政府被几次干旱推翻,但是气候变化仍然与一个国家的生存息息相关。一个例子是马尔代夫著名的旅游胜地。由于海平面上升,许多岛屿被海水淹没,被海岸侵蚀,构成巨大威胁。联合国环境组织也警告说,根据目前的海平面上升速度,马尔代夫将不适于从2100年开始生活。此外,近年来一直处于内战中的叙利亚也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从前,叙利亚是中东最富有的国家之一。然而,由于气候问题,内战爆发前几年,叙利亚遭受旱灾,农业种植面积大幅减少,这也造成了类似晚明四难的局面,为后来伊斯兰国的崛起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历史是我们最好的镜子。看看几千年前的北宋和明朝,人们仍然不得不害怕我们成长和生活的地球。参考文献

1。刘赵敏;《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台湾商务印书馆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