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国家经济的影响_茶树菇菌渣作底肥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菌渣是食用菌栽培后产生的废弃副产品。它含有丰富的木质素、纤维素、菌丝体残余蛋白和矿物质

1材料和方法

1.1实验场地概况试验在德州农业科学院实验示范基地进行。该地块为壤土,灌溉和排水方便。0-20厘米土壤耕层有机质为12.5克/公斤,总氮为0.85克/公斤,有效磷为36.25毫克/公斤,有效钾为99.02毫克/公斤,酸碱度为7.8

1.2试验小麦品种为麦基22试验蘑菇渣肥为发酵茶树菇渣肥,由夏津县同心茶树菇种植基地提供。化肥是氮、磷、钾(氮、磷、K2O)比例为15-15-15的复合肥

1.3实验设计

1.3.1盆栽实验盆栽试验进行了5次处理和3次重复每种处理分别种植在开口直径为20厘米、底部直径为12厘米和高度为14厘米的塑料罐中。肥料是按比例混合的。每个花盆种植7粒种子和5株幼苗。每种处理都种植了12个花盆。在试验田里挖洞,管理同一个试验田。在2月31日的返青期、4月10日的拔节期、5月7日的开花期和6月10日的成熟期,分别取出塑料盆。将土壤用水冲走,干燥至恒重,称重,获得干根重量。

1.3.2现场试验该试验随机分组并重复3次,每个单元具有4.5 m长、8.0 m宽和36 m2的面积共设置5个处理:处理①施用600 kg/hm2无菌渣复合肥(n: p: k = 15: 15: 15,下同);处理2为菌渣肥3 000公斤/hm2和复合肥600公斤/hm2。(3)处理6 000 kg/hm2菌渣肥料和600 kg/hm2复合肥;④处理为菌渣肥9 000公斤/hm2和复合肥600公斤/hm2。处理⑤为菌渣肥12 000公斤/hm2和复合肥600公斤/hm2。

上述复合肥用作底肥。在小麦播种前土壤水分适宜的条件下,腐熟菌渣肥和复合肥均匀撒入试验田,整地后旋耕播种。次年,小麦拔节期起施150 kg/hm2尿素,并结合灌溉地。其他管理措施也是一样的

1.4指标的测定

1.4.1小麦群体的测定分别在小麦转绿期、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测定每处理1 m双列分蘖数,并转换群体数重复3次

1.4.2小麦干物质重量的测定小麦在返青期、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各处理一次,分别取15根连续茎和分蘖,切断根系,在105-107℃烘箱中脱绿30分钟,然后在60-70℃烘干至恒重,称重,转化地面干物质质量,共重复脱绿3次

1.4.3小麦植被指数的测定

使用CGMD402(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开发)作物生长检测诊断仪测量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在测量过程中,仪器距离小麦冠层60厘米,测量时间为10: 00-11: 00,每次处理重复3次

1.4.4产量和成分的测定

每块地收获3 m2小麦产量,并计算公顷产量。随机选择10穗小麦来确定每穗的粒数。当小麦粒晒至恒重时,随机选择1 000粒并称重,得到1000粒重量每个过程重复3次

1.5数据处理使用DPS处理软件(7.05版)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疫情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2

2.1不同处理对冬小麦根系

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小麦生长进程的推进,冬小麦根系重量不断增加,处理间的差异随着生长进程逐渐增大处理⑤的根重最高,为0.95 g/株,但处理⑤、④和③在绿熟期没有显著差异。小麦拔节期至成熟期各处理的根重从高到低依次为处理⑤、处理④、处理③、处理②和处理①除④和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外,各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茶树菇菌渣施用量对小麦根系有显著影响,小麦根系重量随菌渣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2.2不同处理对冬小麦群体的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小麦生长进程的推进,小麦群体变化呈抛物线状,从返青期到拔节期迅速增加,拔节期达到峰值,然后下降小麦各生育期处理⑤和④的群体数量均较高,返青期和花期明显高于处理③、②和①。小麦拔节期和成熟期处理⑤、④和③的群体数量高于处理②和①。治疗5和治疗4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治疗组数①最低随着菌渣肥料用量的增加,小麦群体显著增加。各处理组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处理⑤>处理④>处理③>处理②>处理①,说明菌渣肥的施用对小麦群体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3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干物质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在小麦转绿期,处理5、4和3的干物质积累高于处理1和2,没有显著差异。小麦拔节期至成熟期,处理4和5的干物质质量始终最高,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处理1、2和3,说明施用菌渣肥有利于小麦干物质的积累。

2.4不同处理对冬小麦植被指数(NDVI)

的影响从表4可以看出,随着小麦生育期的推进,NDVI值也呈现小-大-小的抛物线趋势,开花期NDVI值最大返青期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平均值为0.31。小麦拔节期至成熟期,处理③、④和⑤的植被指数显著高于处理①和②,表明处理③、④和⑤生长旺盛,而处理①和②的植被指数较低,说明生长一般。此外,成熟期处理④、⑤和①之间的植被指数差异较大,表明小麦后期绿色损失较慢,光合作用较慢。

2.5不同处理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从表5可以看出,处理④和⑤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处理③、②和①,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处理③的产量显著高于处理①和②,差异显著。处理①产量最低小麦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处理⑤、处理④、处理③、处理②、处理①,表明处理④和⑤对小麦产量提高的影响最大

处理(4)和(5)的穗粒数显著高于处理(3)、(2)和(1),差异显著。处理(3)中每穗粒数显著高于处理(2)和(1),处理(2)和(1)之间没有差异。处理5和4的千粒重显著高于处理2和1,但与处理3无显著差异。处理3的1000粒重显著高于处理1,达到显著水平。处理①和②的千粒重无显著差异,说明处理④和⑤对穗粒数的形成影响最大,而处理③、④和⑤对小麦千粒重的形成影响最大。

2.6不同处理对冬小麦经济效益的影响表6中

0.2元/公斤茶树菇渣肥;复合肥(15-15-15)2.2元/公斤;其他投入包括人工2 400元/hm2、机械2 475元/hm2、种子825元/hm2、灌溉土地1 500元/hm2、农药450元/hm2等从表6可以看出,处理4的经济效益最高,为8767.35元/hm2,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二是处理3,经济效益8 618.70元/hm2,处理1最低,7 503.75元/hm2从高到低,每种治疗的经济效益依次为治疗④、治疗③、治疗⑤、治疗②和治疗①

疫情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3论述了农业生产中增加

化肥施用量导致土壤硬化、产量增长乏力和作物品质下降,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多施用有机肥。茶树菇渣肥作为一种廉价的有机肥,可以促进冬小麦的生长和产量茶树菇菌渣施肥不仅消除了菌渣随意处置造成的环境污染,也为农业生产用地的耕地产量开辟了一条道路。

小麦根系是吸收养分和水分的主要器官。根系的数量(重量)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有重要影响。张芊芊等[8]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在提高小麦根系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总根尖数和根干重方面优于长期单施化肥和有机肥。李絮华等[9]的研究表明,与化肥相比,有机肥能显著增加小麦根系的总鲜重结果表明,在小麦返青期、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茶树菇渣肥和化肥处理的小麦根系干重显著高于单独化肥处理的小麦。

小麦的群体大小、干物质积累、穗粒数和千粒重与小麦产量形成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与菌渣肥和化肥(NPK)相比,单独向茶树菇施用化肥(NPK)能显著促进小麦群体发育,增加干物质积累,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提高小麦产量。

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利用遥感信息获取植被指数、对植被覆盖及其生长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10]应用于作物生长预测和精确施肥。小麦冠层反射光谱数据中农艺参数的相应特征可用于预测小麦生长,检测其光合能力和氮素营养状况,评价其产量变化[11]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也称为归一化植被指数,是检测小麦生长的指标利用NDVI值检测和分析了茶树菇菌渣肥料不同施用量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菌渣肥施用量对小麦生长有不同的影响除复壮期外,小麦冠层NDVI值随菌渣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菌渣肥6000、9000和12000kg/hm2的小麦生长潜力最大。

4结论

施用9 000和12 000 kg/hm2茶树菇渣肥可显著增加冬小麦的根重、群体数量、干物质积累、穗粒数和产量。施用6000、912000kg/hm2茶树菇渣肥可显著提高冬小麦植被覆盖指数和千粒重

农业生产的目标是追求最大效益。从经济效益来看,9 000公斤/hm2菌渣肥与化肥的组合效益最高。从生态效益来看,茶树菇生产利用农业废弃物,产生的菌渣就地还田,形成高效循环农业。

原文摘自《龙源期刊网:安徽农业科学》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