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与肝癌密切相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的免疫耐受状态是未来乙型肝炎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国约有2800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处于发病状态,转氨酶持续升高。需要积极的抗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把握抗病毒机会减少和预防肝功能失代偿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在症状、肝功能、血清HBV-脱氧核糖核酸、乙型肝炎等方面存在差异。肝脏具有很强的代偿能力,负责大量复杂的合成、代谢、运输、分泌等。在肝脏里。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体液和血液传播。大多数具有良好免疫功能的成年人在感染乙肝病毒后,可以完全消除体内的乙肝病毒。
但是,仍然有一些人,例如那些不能完全消除体内乙型肝炎病毒的人,包括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儿童、新生儿和老年人,成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而这一群体中的一小部分人将来会发展成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大多数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都处于无发作或基本无症状和轻微肝损伤的状态,而经过多年的发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身体没有任何异常。
原发性肝癌与乙肝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如果乙型肝炎在发病后没有及时得到抗病毒药物的控制,未来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将显著增加。范晓的健康状况提醒我们,乙肝病毒感染是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现有的核苷类药物(NAs)和干扰素(IFN),适时规范合理使用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延缓和预防慢性乙型肝炎的进展
肝病在不同的过程中有不同的逆转机会。例如,当肝功能失代偿进展时,在此阶段治疗肝病的机会显著减少。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总体比例来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是一条路径,只有一部分CHB没有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将来更有可能从肝功能代偿期进展到肝功能失代偿期。
肝功能失代偿,即逆转希望大大降低。随着各种肝功能的破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能有严重的肝病体征,伴有持续明显的全身乏力、消瘦、消化道出血等。肝功能失代偿通常表明慢性乙型肝炎五年内的生存期明显缩短。即使使用抗病毒药物,在轻度至中度肝损伤期的治疗效果也明显低于肝病。
为了更好地区分肝功能代偿和失代偿的征象,范晓总结了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一些主要表现,主要包括食管静脉曲张、皮肤或眼睛巩膜发黄、腹水、肝昏迷等。基于目前还没有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特效药这一事实,当乙型肝炎在早期发生时,使用能够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药物成为慢性乙型肝炎的重中之重
适时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将有更大的机会逆转慢性乙型肝炎的进展《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倡导通过长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来延缓和预防肝病的进展,减少对肝脏失代偿、肝癌和并发症的预防。最终目标是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