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地震预警信息服务覆盖全省
9年12月10日,在四川地震局监测中心,被测四川地震烈度快速报告预警系统成功预警了安州地区4.6级地震,室内监测拍摄的照片也在网上引起了关注“你看到的视频显示了地震波还有多少秒钟才能到达,这只是这个系统的功能之一。四川地震监测中心副主任苏金荣说,“我们项目的全称是国家地震烈度快速报告和预警项目。预警系统只是整个项目的一部分。”“
四川省地震局首个对外服务强度快速报告和预警系统终端位于四川省应急管理部门指挥中心大厅
四川省地震预警系统是中国地震局、川滇预警示范网和四川省地震监测网统一部署,经批准的国家地震强度快速报告和预警项目初步设计的四川省“一次试验”(以下简称国家项目)子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5762亿元,覆盖南北地震带四川地区。
2年12月018日,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根据“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批准建设地震烈度快速报告和预警项目(以下简称省级项目),总投资6605万元,弥补四川国家项目的计划外地区和内容系统建成后,四川省地震烈度快速报告和预警将全面覆盖。
在四川地震局预警项目办公室,笔者看到该省级项目将在技术层面上建设五大系统:将新建1419个台站,纳入现有网络,2020年将建成一个由2003个台站组成的综合观测系统,集地震探测、预警和烈度快速报告于一体。建设覆盖所有市(州)县的工业通信网络系统;一级数据处理系统的建设;建设由省级应急地震信息服务发布平台、21个市(州)、158个县级信息转发平台、548个位于政府、学校和部分重点企业的信息接收终端组成的应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构建由省级技术支持保障中心、阿坝州分中心和九寨沟服务站组成的技术支持保障体系苏金荣,
,说四川已经建了730个新车站。在原有网络基础上,形成了1190个台站的示范网络,并在示范区开展了地震烈度快速报告和预警应用。在过去两年中,该系统成功地为28次4级以上地震提供了预警和快速强度报告信息12月17日,系统终端被部署到四川应急管理部指挥大厅。最近,四川省地震局还与广播电视部门合作,在雅安市芦山县试点部署48个农村信息接收终端,与农村广播系统连接,实现“村对村振铃”同时,四川省地震局还将在全省21个市(州)的158个县建立信息转发平台接下来,到2020年6月,将在政府部门、学校和一些重点企业安装548个终端。
9年12月23日,四川地震局与支付宝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在成都举行。双方将在防震减灾、地震监测预警发布、信息化解决方案等领域开展合作。结合各自领域的优势,为四川省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地震烈度速报工程建设和各项防灾减灾事业服务。目前,四川省地震局已经在支付宝开通了生活号码(Life Number),在支付宝的技术支持下,将很快推出一个小型地震预警程序。
系统完全建成后,四川省公众可以通过电视、应急广播、广播、手机应用、微信、微博、短信、支付宝等渠道获取地震预警信息,完全免费
02
二级预警增强抗震救灾反应能力
“预警的最大意义是提醒人们避免危险和逃生。分等级烈度图的功能更多地体现在救灾指挥服务中”苏金荣说道
根据烈度速报预警项目设定的目标,烈度速报系统将在地震发生后10分钟至15分钟内生成仪器烈度分布图,获取震中附近各镇级的地震仪器烈度数据。密集台站提供足够的数据,为快速确定灾害分布和灾区范围提供基础支持,并可为相关部门制定震后应急救援预案提供依据。1999年12月18日,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发生5.2级地震。8: 18: 59(震后4: 53),四川地震烈度速报预警系统制作了初步烈度速报图,反映了震中周围震感的烈度分布,并给出了地震的能量振动图能量振动图可以动态显示地震能量的释放和积累过程
”可以看出震中地区的地震感觉最强烈。随着地震能量的不断释放和传播,地震能量逐渐从震中扩散到周边地区,导致成都市震感范围不断扩大,震感强烈。苏金荣说,“分钟级强度快速报告可以告诉我们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在哪里,哪里可以提供自助和互助,哪里需要政府来救援。”。这意味着地震后救灾力量的部署已经成为很大的目标,从而实现了对地震救援的分分秒秒的响应。“2008年汶川地震
,2013年庐山地震,现在,四川地震预警和烈度快速报告项目取得了哪些突破?苏金荣详细介绍了过去11年的变化。
1。监测站规模不断扩大:从汶川地震期间的52个监测站增加到现在的1190个监测站,建设将继续到2003个监测站。
2,及时性提高:1976年唐山地震直到地震后几天才知道震中在哪里。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地震信息是在地震后5分钟内获得的。现在只需要几秒钟。汶川地震烈度分布图是在地震后一个月获得的,但现在已经缩短到10分钟以内。
3,丰富了输出内容:以前只能提供基本地震参数信息,但现在可以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如地震烈度和村镇余震分布。
4。实现了地震应急信息从单一信息传输向全链信息服务的转变
"第二次地震预警、分钟烈度图输出和10分钟应急决策支持都将在不久的将来实现。”苏金荣补充道
预警项目完成后,可以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为公众提供二级有效的预警服务。为高速铁路、核电站、输气管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提供特定的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形成跨行业地震应急联动能力,有效减少次生灾害和经济损失;能够在地震发生后几分钟内快速获取县、镇地震仪器的强度,快速确定灾害分布、受灾最严重地区范围等信息,为各级政府高效指导震后救灾工作提供科技支持;特别是,它可以及时提示一些精确的数控和医院操作,以减少损失。它还可以加强对登陆、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监测。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三网合一”实时传输综合地震观测网,为抗震设防、抗震救灾和地震科学研究提供长期基础服务。
03
要求对地震强度快速报告和预警系统
有一个科学的看法,四川地震局监测预测司四级研究员王双红说:“地震预警的原理是p波地震比横波传播速度快,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得多,所以中间时差可以用来向更远的地区发送提醒。”王双红打了个比方。闪电打雷时,因为光速比声速快得多,所以人们通常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因此,人们可以在听到雷声之前捂住耳朵。
的同时,王双红也指出地震预警也有缺陷,地震预警系统并不是万能的。地震预警的原理决定了离震中30公里到40公里的区域是预警的盲区,但地震破坏最大的区域正好在这个范围内。另一个是预警信息在离震中太远的地区没有什么意义。
地震烈度速报显示仪器检测结果,可称为“仪器烈度”。显示地震实际损伤分布的烈度图最终需要地震学家通过现场调查来确定,这与地震区的土层结构和地表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因素密切相关。
"预警项目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项目,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容易推进。”王双红对项目的进展有很多感受,“一方面,很少有站点具备理想的监控环境。以基准站为例,基准站对监测环境要求较高,一般应位于无人地带。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没有人员参与的地方越来越少。在项目启动时,这个地方可能仍然空无一人,当项目完成时,周围地区也将建成。另一方面,预警项目完成后,实际上只有地震信息的生产者和发布者诞生了。如何达到抗震救灾的实际效果取决于各行各业如何利用信息。”
王双红还特别指出,预警项目的效益仍然需要一些社会环境支持,尤其是法律环境。“例如,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看,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信息必须有误报、漏报和震级报偏差的可能性这会给公众和随后的应用带来一些麻烦因此,如果这个项目没有完成,它一定会起到防震减灾的作用。这只是我们实现的一个小目标。在社会层面,科普宣传应同步进行,使公众对地震预警有合理的心理预期和承受能力。同时,要积极推进各地区的立法探索,规范预警信息发布和服务行为,让预警项目在系统的调控和保护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原中国应急管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