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癌症病理诊断的人工智能是近年来的医学热点最近,瑞典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使用人工智能系统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和前列腺癌分级的方法。前列腺癌
是世界上男性发病率第二高的癌症,死亡率第五高的癌症。它也是欧美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中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低于欧美国家,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由于前列腺癌的发病相对隐蔽,早期前列腺癌的诊断一直是一个难题。在前列腺癌的检测中,活检的评价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对于同一样本,不同的病理学家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根据《中国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专家共识》的意见,目前学术界公认的前列腺癌早期临床诊断模式是“三步”法:
1。通过血液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和其他肿瘤标志物以及直肠指纹图谱发现疑似病例(DRE);
2。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经直肠前列腺超声(TRUS)、多参数磁共振扫描(磁共振成像)等影像检查,完成可疑病变的定位诊断。
3。病理诊断采用TRUS引导前列腺活检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水平是前列腺癌临床诊断的主要指标。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值大于4纳克/毫升,表明前列腺癌的可能性很高。然而,前列腺炎等疾病也会导致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升高,这往往会导致误诊。
由瑞典研究小组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可以被训练来检测前列腺活检样本中的癌症并对其进行分级。结果表明,人工智能系统在确定样本中是否含有癌症以及在活组织检查中估计癌症肿瘤的长度方面表现得几乎完美。人工智能系统用于检测和分级前列腺活检样本中的癌症。在某些场景中,它的等级可与前列腺病理学专家相媲美。研究
向我们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病理评价中的巨大潜力未来,人工智能将越来越多地进入临床实践。像其他自动化工作一样,人工智能诊断将减少对人类专业知识的依赖,这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我国
例新诊断前列腺癌患者临床分期晚,整体预后差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前列腺癌是提高我国前列腺癌患者整体生存率的一种手段。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发现
早期前列腺癌,并通过标准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90%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3%
然而,近年来,前列腺癌的标准治疗一直在不断优化。随着新内分泌疗法的出现,GnRH拮抗剂脱气剂提高了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