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
作者:聂伟和章昊(分别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
从教育评价指挥棒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中等职业学校“只进高等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只进高等学校”。教师评价中的“只进高等学校”现象也很严重。“只有两个”是对人(学生和教师)的评价,由普通教育持有,成为普通教育的依赖和阴影。为了促进职业教育从“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办学模式”向具有企业社会参与性和鲜明职业特色的教育类型转变,应建立一种“同等重要”和匹配性相适应的评价方法,以摆脱职业教育发展对通识教育的路径依赖。应同时采取
以上的措施: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人具有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智能结构。教育应该以学生为导向,为每个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并设计灵活多样的教育途径供他们选择。
1是实现学生成长的多渠道途径。
与我国的教育分流机制相同。德国的双重制度也在初中后实行分流,但并不存在只上高等学校的严重现象。除了社会传统文化、劳动力市场等影响因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完善的顶层设计和灵活向上的双重制度路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应积极弥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不足,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衔接,为技能型人才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开辟渠道,形成服务需求、开放整合、垂直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学生可以进出,学制可以长也可以短。 可以搭建人才成长的桥梁,形成“就业+深造”的两条腿走路局面,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创造辉煌人生的机会。
2是实现人才评价的多样化
人的智力结构是多样化的,评价也应相应多样化。文化考试成绩的一个标准不能用来衡量所有的人。职业教育应积极探索和建立不同于知识评价的人才评价方法,打破“单一学生评价、简化人才选拔”的局面,建立和完善多元评价、动态评价、过程评价等方法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积极引入工业企业等第三方评价,促进人才评价和选拔的多元化。我们应该以发展的视角、过程考察和纵向比较来看待和评价高职学生,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建立适合其发展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多方位成长,充分张扬个性,促进健康成长。
3是建立国家资格框架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完整的国家资格框架,以实现多渠道、多渠道的人才成长。英国国家职业标准根据不同的职业岗位或职业群体和年级设定了评价标准,并对学生的能力展示和学习证书积累做了详细的陈述,使评价从传统的抽象知识考试变成了一个可见、有形、易于操作的互动过程,遵循“规律”。中国应加快“文凭+职业技能水平证书(1+X)”制度试点,积极与相关部门和行业企业合作,研究制定职业岗位和能力分类标准,有效形成“既依赖学历又依赖能力”的评价体系,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的特点,探索建立和完善国家资格框架的途径,奠定基础,为产生长期多渠道的学习和多元化的评价提供制度保障。
综合考虑:给予教师科学合理的评价
教师评价侧重于职称评价,而职称评价又对教师评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定制度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是指导教师进行分类评价和分类
对高职院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进行分类和评价,改变“一刀切”的评价模式,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学科项目等的倾向。整合教学计划课件、发明专利、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指导学生技能竞赛,参与行业标准研发,服务行业企业成果等。融入评价条件,建立适合教师发展的职称评价方法,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要求随着职称评定的自主权下放给学校,学校可以将专业教师的职称系列划分为教学型、科研型和社会服务型等不同类别,并根据教师自身的工作和不同的侧重点分类指导教师申请不同的类别,充分发挥其个人专长,扬长避短,使不同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绩效得到反映和认可。将校企合作纳入教师评价
职业学院的教师和普通学院的教师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在工业企业和市场上花费的巨大精力。然而,这部分非教学工作在教师评价和绩效评价中往往被忽视,难以识别。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提出在职业学校评估和任命教师时,“教学业绩和专业实践能力及贡献应作为重要的业务条件”。“为了更好地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生产与教学的整合,教师应与企业沟通,参与企业的实践培训,承担企业委托的任务,为生产管理和其他非教学工作提供技术服务,也应纳入教师工作量的计算和绩效评估。要重视教师行业企业的实践经验,重视实践教学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成果,开展教师校企合作,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解除后顾之忧,建立适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教师评价体系。
3是完善高职院校教师准入制度德国、澳大利亚和英国等
199个发达国家建立了职业学校教师准入制度。职业学校的教师一般要求具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教师管理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首要任务我国应加快“校-校”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和录取模式的转变,建立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校-企-校”职业学校教师录取制度《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计划》对招聘新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开始建立教师准入制度。要求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原则上应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的学历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从2020年起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该条例降低了学历标准,强调了岗位实践的要求。这是教师评价和录取的革命性变化,意义重大。治理改革:完善第三方评价机制
第三方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一极,第三方评价是实现我国教育治理“管理与评价分离”的重要途径与其他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完善相关机制、实现第三方评价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和条件。
1是建立一个评估社区
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真正使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也成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主体,激发行业企业的内生动力推动形成政府、学校、工业企业、非政府组织等主要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多元评价运行机制,构建政府管理、学校办学、工业企业第三方评价的职业教育评价共同体积极发挥产学结合企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探索产学结合企业评价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和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2是全面参与学生学业评价
工业企业为高职学生的成长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学习渠道和实践操作培训平台工业企业的岗位标准和就业标准是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标准的重要参考,是学生专业发展和技能水平评价的重要依据。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充分放弃学生评价权,使工业企业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体,掌握评价的主动权。在该领域,实践教学是工业企业评价地位显现的主要阵地,其作用不容置疑。就时间而言,工业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应该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从入学到学习,到毕业考试,甚至到毕业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发展。
3参与教师专业水平的评价
是教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深入参与了专业论证、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计划编制、教材编写、教育教学等过程。学校、工业企业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对于教师的实践培训而言,工业企业是值得评价的课题。行业企业是同行评审专业教师专业素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解决工业企业生产管理中的问题、开展企业人员培训等方面来看,企业具有充分的评价能力,应赋予企业评价权,使工业企业参与学校教师专业水平的评价。总之,要完善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应充分发挥工业企业的主体作用,横向拓宽工业企业评价范围,纵向加大工业企业评价深度,有效构建职业教育优质发展的监督机制和评价堡垒。
(本文是《中国教育科学院基础科学研究业务经费专项基金2019年“破五只”教育评价改革研究》[〔GYG 12019001〕
光明日报(2019年12月31日,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