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澳洲大火卫星_回望2019,中国航天有哪些令人难忘的瞬间?

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软着陆月球背面,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发射二十号卫星……2019年,中国人探测宇宙的步伐进一步减轻。 回顾过去一年,中国宇宙飞行有什么令人难忘的时刻,31日中国宇宙新闻社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联合宇宙领域院士选出的“空间杯”中国宇宙十大新闻,感受到2019年中国宇宙飞行的收获、喜悦和感动。

嫦娥落月,长五空飞翔:重大航天工程成绩令人欣喜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亮背面的埃特肯盆地冯·卡门着陆坑的预备着陆区,通过“鹊桥”中继星成功返回了世界上第一个近距离拍摄的月亮背影。

本次任务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实现月背软着陆和巡视调查,首次实现月背与地球的中转通信,揭开了人类月球探测的新篇章。 嫦娥四号月背软着陆在近一年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玉兔二号月球车成为月面上工作最长的月球车。

2019年12月27日,长征5号遥三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将中国东方红五号新一代大型卫星平台首枚试验卫星实践20号送入预定轨道。 这是长征5号火箭的第三次飞行,从失败到成功,中国航天胜利了“倾复战”。

未来长征5号火箭将执行我国月球采样返回火星探测等重大航天项目任务。 实践二十号卫星将验证东方红五号下一代大型卫星平台的关键技术,实施新的技术验证。

“北斗组网,高点明眸”,一系列重大工程进展也成为2019中国宇宙飞行的亮点。

2019年12月16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2、5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迄今为止,北斗三号中圆地球轨道( MEO )卫星发射已完成北斗三号全球系统中心星座布置,为实现全球网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9年11月3日,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利用长征4号b火箭发射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重要高分7号卫星。 高分7号卫星突破阿米巴级立体测绘相机技术,我国光学立体测绘卫星水平达到新水平。

海上发射,半天两发:进入空间的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

碧波万公顷的长蛇,一箭七星的海上来了。 2019年6月5日,中国在黄海海域在长征11号海发射火箭,将技术试验卫星捕获风1号a、b星和5颗商业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试验成功是中国首次在海上实施火箭发射技术试验。 探索我国海上发射管理模式,验证海上发射能力,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不同倾斜角度的卫星发射需求。

雷鸣戈壁响,捷克龙腾飞。 2019年8月17日,捷龙一号遥一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以“一箭三星”方式顺利将三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这是捷龙一号首次执行的飞行任务,中国火箭“龙”系列飞跃产生,在中国商业航天国家队开辟了新天地。

同时,以“快响之舟”而闻名的快舟火箭也在不断刷新中国的宇宙飞行记录。

2019年12月7日6小时内,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2枚速舟1号甲型火箭。 10时55分,快舟1号甲火箭发射了“吉林1号”高分02B卫星。 16点52分,另一枚速舟1号甲火箭在“一箭六星”发射。 在同一发射场6小时内进行了两次宇宙发射,创造了中国宇宙飞行的新记录,打破了同一发射场同一火箭发射时间间隔的最短记录。 今年,快舟火箭一共发射了5次成功。

2019年,中国发射宇宙飞行次数达到34次,继2018年后再次独占世界第一,显示中国进入宇宙的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为中国加快宇宙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双曲线一号火箭发射民间宇宙实现了突破

探索商业航天是全球高科技、高风险、高投资的事业。 我国民营航天企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较快。

2019年7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双曲线1号火箭,将气球卫星和BP-1B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次发射成功轨道表明中国民用火箭实现了零的突破。

双曲一号遥一火箭由北京星际荣光空间科学技术有限公司开发,采用三固一液四级串联配置,是目前我国民航起飞规模最大、运输能力最强的火箭。

宇宙发展,动力先行。 2019年5月17日,国内首台80吨液氧甲烷发动机“天鹅”( TQ-12 )试运行成功。 试验中,该发动机开关平稳快速,工作参数稳定,各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喜鹊发动机是青矢宇宙自主研制的,是世界上第三大推力液态氧甲烷发动机,也是我国目前推力最高的双低温液态火箭发动机。 这项发动机测试的成功,意味着中国民间宇宙力量首次掌握百吨级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关键技术,具备发动机开发所需的保障能力。

宇宙探索无止境,伟大的梦想不停止。 展望未来,中国宇宙将在广阔的星海上写下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新华社记者胡喆)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