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的面积为164万5千平方公里,波斯湾只比沙特少,但伊朗的土地质量比沙漠沙特好得多。
伊朗人口8165万,其中德黑兰1100万,是全国唯一的巨大城市,在世界上排名前20位。 伊朗有31个省,德黑兰省面积仅1.88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600万,而且增长迅速。
德黑兰离波斯湾600多公里,北面是埃尔布鲁斯山脉,南面是卡比尔沙漠,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但东西方向在古代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在厄尔布鲁斯山脉南麓,像我们的河西走廊,在祁连山脚下,用雪山融水滋润,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之路。 德黑兰类似我国河西走廊武威、张掖这一重要中转站。
据统计,1627年,英国人来到这里,德黑兰约有三千人。
1796年(清嘉庆元年),波斯卡扎尔王朝的首都德黑兰。 波斯历史悠久,古老程度与我们华夏文明不同,德黑兰已经是第32个首都。
1797年,首都确定后的第二年,德黑兰的人口只有1.5万人,很多人都不想马上搬迁。
1939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过一个世纪半的发展,德黑兰的人口约为50万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伊朗依赖石油出口,经济实力大幅增加,城市化也加快,德黑兰人口增长率迅速上升。 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不可分割的,20世纪70年代,我国还没有开放改革,但德黑兰满街都是小汽车,河流不停,与苏联非常相似。
1979年,伊朗与美国交恶,伊拉克战争前夕,德黑兰的人口达到了500万人左右。 仅仅40年,德黑兰的人口就增长了10倍,人口从数十万迅速增长到数百万,世界恐怕只有我国的深圳不相容。
随着两伊战争的开始,伊朗受灾严重,经济上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的制裁,城市化率虽然减缓,但结果人口基数大,现在是世界性的大城市规模。
现在德黑兰的人口是1100万人,相信达到1500万人不会太长,是当初定都时的1千倍。
因为人口拥挤,近年来伊朗也有移居计划,有沙赫尔德、伊斯帕汉、山南等候补城市,但具体移居哪里还没有定论。
德黑兰北面是厄尔布鲁斯山脉,南面是卡维尔沙漠,让我们来看看这条山脉和这片沙漠。
图-厄尔布鲁斯山脉公路
厄尔布鲁斯山脉是环绕里海南部,描绘弧形的山体,以岩层为主,长约900公里,宽约60-130公里。 由于南北板块受到压迫,埃尔布鲁斯山脉和高加索山脉同时崛起。
厄尔布鲁斯山脉的最高峰是达马万德山,海拔约为5610米,是伊朗的最高峰,是亚洲最高的火山。 据报道,达马万德山位于德黑兰东北约66公里处,挪亚方舟在大洪水后搁浅在这里。 大马万德山最后一次喷发是在公元前5300年左右,现在附近的喷气孔喷出了硫磺和温泉。 这是一座轻度的活火山。
特威尔布鲁斯山脉和德黑兰
厄尔布鲁斯山脉分为三段,西段又称塔莱什山脉,西北延伸至阿塞拜疆领土,长约200公里。 东段延伸到土库曼斯坦领土,长约300公里。 中间长约400公里,宽和高都比两边大。
厄尔布鲁斯山脉山脊不对称,里海一侧陡峭,另一侧平缓,等于伊朗房屋入口的自然防线。 当然,这道防线也是有代价的,隔绝了里海的潮湿空气,雨雾不会被冲走。 中间的山脉是里海北侧,年雨量达到1000毫米,是森林分布区。 南坡气候干旱,年雨量280-500毫米,植物属干旱草原型。 德黑兰气候干燥,没有大河,只能在山上建一系列水库。 卡拉奇水库和杰拉尔德水库主要向德黑兰供水。
特威尔布鲁斯山脉和德黑兰
看看德黑兰南面的卡比尔沙漠。 卡维尔的波斯语是“盐沼”。 卡维尔盐沙漠长约800公里,宽约320公里,面积约7.76万平方公里。 卡维尔盐沙漠夏季温度达到50摄氏度,冬季温度降至-20°C摄氏度。 冬天有少量降雨,周围山脉融雪,形成季节性溪流和湖泊。 炎热的气候又使水分迅速蒸发,形成盐分高的沼泽地和砂土。
从天上看,卡维尔盐星点大小的湖泊分布在沙漠中,最大的一个位于西部,面积达到约4000平方公里。
最近伊朗和美国的关系紧张,德黑兰也有战争气氛,推测美国在陆军进攻伊朗的话,会从哪个方向进入德黑兰。
东美洲连伊朗的邻国阿富汗也消化不了,不能超越阿富汗打伊朗。 西边从伊拉克和波斯湾进入伊朗,必须越过数百公里的扎格罗斯山脉。 北部的里海是前苏联的国家,俄罗斯拥有绝对的发言权,美军不怕被分裂就来自里海。 南面除了卡比尔盐漠,还有更广阔的沙漠和高原,与阿富汗环境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