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丽
糖尿病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慢性病之一,有1亿多人饱受疾病困扰。
为了阐明ⅱ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促进相关治疗药物的开发,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开始资助“糖的稳定维持和不平衡机制研究”的重要项目。
国际上认为“糖尿病是在吃的”,如何摄取更少的卡路里,也就是说不吃成为研究的焦点。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健康研究所的陈雁研究员说,最近受欢迎的间歇方式是,通过每周控制2、3天的饮食,或者将总饮食时间控制在8小时以内,可以改善代谢。
陈雁课题组设计了一系列实验。 他们采用ⅱ型糖尿病小鼠模型进行间歇性卡路里限制,干预方案禁食7天,随后7天正常饮食,在此循环中总干预期为8周。
他们发现间歇性减肥对ⅱ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改善作用显着。
目前,与医院合作,通过间歇性控制饮食直接与糖尿病有关。
陈雁还指出,糖尿病患者的研究,30年前在国内积累了很多经验,现在也和国际先进水平有所差距。
“其中有客观原因,中国人口流动过大,人们研究的难度很高。 但正因为有很多人,所以发现了很多与西方各国不同的发病机制和营养介入方法。”
陈雁正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糖代谢是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最核心问题,项目围绕糖代谢相关中枢、胰岛、肝脏、脂肪和胃肠5个重要人体器官开展了相关研究。 那么,这5个器官是如何影响糖的稳态代谢的呢?
陈雁告诉记者,胰岛细胞是调节血糖平衡的主要组织,糖尿病发病机制的重要原因是功能性胰岛β细胞量的丧失,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维持机体血糖稳定,项目重点研究了mTOR这一特定信号通路维持β细胞量的调控功能和调节转录因子肝脏胰岛素敏感性的功能
目前研究认为肥胖可导致糖尿病,科学家也在寻找脂肪影响糖代谢的过程。
项目研究了脂肪细胞分化发育的调控机制,首次明确了青蒿素衍生物可以预防肥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