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日报记者崔爽
12月28日凌晨4点,成功在文昌发射“胖5”的中国探月工程总工程师吴伟仁院士赶回北京,他将于当天下午前往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报告会。
这个“星光中国核心项目”20周年的创新成就和展望报告星光闪耀。 1999年,邓中翰等海外博士回国,担任“星光中国核心项目”启动,在北京中关村成立了中星微电子公司,建立了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致力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开发、设计和产业化。 2001年,中国首款兆门超大规模数字多媒体芯片“星光一号”诞生。
从一些海归年轻人的梦想来看,今天工程总指挥、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说:“集成电路芯片只有指甲大小,却是现代工业的灵魂。 发展集成电路芯片产业需要持续性,要有耐心和毅力,要忍受寂寞,坐在长椅上。 我们的SVAC标准做了10年,很辛苦。 ’他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
20年来,“星光中国核心项目”不仅结束了中国没有“核心”的历史,也是中国芯片首次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许多第一位——美国达克上市的中国芯片设计企业中关村首家以无形资产出资的公司财政部首家以风险投资方式出资的公司
邓中翰特别强调了举办新国家的体制意义。 “20年前,财政部向中星微集团投资了1000万元。 这是我国国有资本进行的首次风险投资,这是以后国家大基金投资成功为例,探索了中国科技体制创新的模式。 他回忆着。 “我们首先引进无形资产股票,员工持股,融资,风险投资和上市,借鉴硅谷模式,引领市场,以核心基础为依托,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制。 坚持自主创新,坚持科技成果产业化道路。 培养了国内顶级集成电路设计人才”。
邓中翰证实,20年的道路“是一个举办新国家的体制,我们可以通过芯片等重要领域的革新、大规模产业化的应用等来突破”。
他说,举办新国体制的“新”主要出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过去单纯依靠行政资源配置,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调整行政资源配置以有效引导,二是从产品导向调整为市场价值导向,三是从过去开始不花费成本地追求目标达成,调整为兼顾目标达成和成本效率。
近年来,随着摩尔定律接近物理极限,业界对集成电路产业未来发展道路的讨论越来越热烈。 与此相对,邓中翰也表示“在物理层面上智能芯片的发展受到物理规律的限制,看起来接近极限时,信息层面的技术革新还没有接触到天花板”。 因此,“星光中国核心项目”近年来探索了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深入发展路径,提出了“智能摩尔之路”。 团队提出了多核异构处理器( XPU )的概念,通过体系结构上的突破,适应了当前大数据时代的发展。 多核异构处理器应用于不同场景,通过过滤分析数据场景、以最佳数据处理方式加工分析数据并计算结果,有助于决策和能源行业的应用。
邓中翰表示,“星光中国核心项目”将在未来十年投资100亿元,服务于芯片技术研发、标准研究制定、系统应用开发、大规模产业化等更多国家的战略需求。
审查: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