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忻煤矿规划指挥中心的智能综合监控平台。 洪浪二摄
该忻煤矿作为国内首个智能化综合工作面,不断进行技术改革,持续升级智能化综合操作系统,“清洁干净,交通快,人机分离,综合智能化”成为煤矿新名片。
说到井下采煤,往往是在黑暗的小巷里,矿工流汗辛劳、污垢、疲劳、痛苦成为井下采煤的共同名片。 但是,进入山西同煤集团的同忻煤,经济日报记者在巷子里白天一样明亮,没有灰尘附着,各种管线都很整齐地挂着,路面平整,清洁,机器发出轰鸣声,但几乎看不到工人……
“这就是智能综合放射面和传统综合放射面的区别。 在杨继彪队的努力下,该矿作为国内首个智能综合开放工作面,完成了该矿智能综合开放操作系统的第八次升级。 3年来,该忻矿智能综放工作面创新改进了一些技术技术技术,自主完成了智能综放工作面操作系统版本从4.0升级到9.6,三代智能综放工作面从“水土不服”全面符合实际安全生产条件,进一步完善了该煤组智能综放开采技术
“清洁干净,交通快,人机分离,全过程智能化”正在成为煤矿新名片。
提高自主开发能力
“当时,我们矿的机械化水平达到了90%以上,但说到自动化、智能化,大家都茫然不知所措。”杨继彪说。 该忻矿智能建设始于2016年,20年一线机电业务经验杨继彪率先承担重任。
推进智能建设的关键是“跟不上”。 一线采煤工人应遵循智能装备的技术要求,智能装备应遵循矿山生产要求。 “高效运用需要智能设备,需要软件系统的全面协作。 他还说:“要想聪明地发挥最大的效果,就必须称量衣服,带着“同忻芯”。 杨继彪说。
系统编程、专业英语、机械修理等是难吃的骨头。 杨继彪带队从小改革开始,一年多来完成了238项技术改革。
2017年4月,该忻煤矿在总结了以前4次系统升级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第5次系统升级,开发了“矿压分析系统1.0V”的版本,取代了原来的尤洛卡数计,在电液控制的基础上开发了工作面上所有支架的初始支撑力、工作阻力等
“新系统每5秒记录台前后柱的压力,记忆、分析118台台的工作阻力的能力,与以往每10台设置的欧罗卡在线监视系统相比,在矿压分析上避免死角,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总结了第2队的技术负责人王亚军的介绍
加快技术升级
“最没有智力,更有智力。 在技术升级这条路上,永远没有尽头。 ’成为同煤人的口头禅。 2019年8月,同忻矿第三代8305智能化综合放射工作面的设置完成,站在新的起点,同忻矿智能化升级的步伐不停,在推进煤炭绿色开采上不断加大力度。
第六次进化的智能系统在远程控制技术、电液控制技术、清洁供应技术、智能巡视技术、逆变技术、沿空留巷技术、先行支护系统、矿压观测系统八大智能方面引入了高效采煤技术,通过大型数据平台实现了支架电力 将煤机传感器监控系统、工作面影像系统等收集的信息实时上传到地面调度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在整合处理数据后,生成直观的图形和模拟动画,实现了作业人员远程控制工作面设备。
“我们经过50多次试验,选择天花板梁的适当位置设置高清摄像机,能够准确掌握采煤机的运行状况,清晰地捕捉设备的细节。 通过压力、倾斜等多种传感器,自动收集、统计、分析、反馈设备实时运行数据,精密控制推力缸,实现液压支架的防倒、防片、防倒,自动收集帮助板、随动板,进行自动推力、换挡、补充 杨继彪队的陈军介绍。
更高的起点意味着更大的挑战。 该忻矿继续在第七届系统升级中大胆创新,扩大智能辐射范围。
“最值得一提的是,4601米主井带输送系统中引进了全天候智能检测机器人,使智能检测工作成功,通过对带辊、减速机、马达、胶带的运行状态进行视频检测和红外线测温,实时测量声音、图像、温度等参数 最后通过智能检测工作面的警告,真正实现了“开采设备智能化、系统运行自动化、岗位安全无人化、设备监视可视化、诊断警告自动化、信息运输整合化”的目标。 陈军说。
“智能化是煤炭行业发展的方向。 ”据该煤集团的郭金刚董事长介绍,该煤集团在煤矿智能开采、科技研发、固废处理等方面继续加大力度,需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