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一期的“一起出发吧”(原“爸爸要去哪里呢? 》节目播出,节目嘉宾杨灭,因教育方式过于粗暴而引起广泛争论。 引起如此广泛争论的原因是引起了很多成年人的记忆共鸣。
中国俗话说“棍棒下出孝子”,中国人也相信“宝剑锋磨练,梅香来自苦寒”。 在这种逆境中成长的论调毫无疑问,给孩子带来挫折感,接受教育的父母很多——孩子软弱的是“挫折感不够”,孩子有什么胆怯的是“挫折感不够”,孩子自杀也是“挫折感不够”。 长期以来,挫折教育成为了打击教育、棍棒教育,不断刺激孩子,首先让孩子感受到挫折的教训,然后通过无情的责难、斥责,使孩子在逆境中成长。
但这是错误的。
挫折教育不是以“挫折”而是以“教育”为目的。 挫折的教育给孩子的是“下次比我能做的好”的坚韧,而不是“我是失败者”的自闭心。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 不同的人面对挫折的方法也不同,积极的方法是继续坚持还是寻找其他战略,消极的方法是进攻还是退缩。 面对孩子,示范教育方式带来的伤害远远大于教育本身,家长们要学会用材料教育,在教育孩子之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
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引导孩子用积极的策略解决问题。 孩子受挫的时候,父母做的不是“为什么那么没用”,而是“也许可以试试这种方法”。 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担当领导角色的不是“挫折”本身,而是穿着“为了你”的外套对孩子暴力发泄负面情绪。 只有以爱和鼓励为前提的挫折性教育,孩子才能在挫折中越挫折越勇敢,更能战胜挫折增进勇气,强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