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山东省政府网站发表了2019年度关于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授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万书波研究员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四十年来,这位科学家一天天在花生田辛勤工作,用“一粒种子”创造了花生每亩产量782.6公斤的世界纪录,突破了我国花生高产技术瓶颈。
一穴只播一粒,花生每亩产量创纪录
60岁的山东农民孟祥伟种了30年花生,相信“一穴两粒播种是保证出苗率、产出高产的唯一途径”,但近几年,他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2014年,在4亩普通高产田里,他首次在一个坑里播种1粒种子,将2粒播种孔的间隔从16厘米改为1粒精炼孔的间隔10厘米,结果意外的是1亩实收荚果752.6公斤。
这次意外的收获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农业农村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单位的科学家万书波先生数十年前的想法。
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花生平均亩产不足100公斤,播种面积不足3500万亩,长期以来被视为“低产作物”和“小作物”。
在种子质量问题上,农民担心种子不会出苗,为了防止断苗,在一个洞里加入2粒种子,再加上粒子以上,这种种子竞争,苗的大小必然会出现。 一棵花生苗最多有一棵大的,其他都很小,小而且不会有几棵花生,就会浪费种子。
1980年代,刚大学毕业的万书波发现了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在洞里种粒子? ’他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许多花生种植专家说,多粒播种是为了保证成苗率。 万书波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一个洞单粒播种可以减少种子量,适当减小洞距增加洞数,提高花生产量吗?
花生适应性广,单位面积产油量高,是保障油脂安全的重要作物。 但花生单产不高是制约我国食用油脂产业发展和农民花生种植积极性的瓶颈。 “技术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方法。 」万书波说。
近年来,万书波队在单粒精播技术模式、增产机制、相关技术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建立了以单粒精播技术为核心、钙肥控制与“三防三助”技术相结合的花生单粒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建立了青岛平度、临沂南、烟台莱州、泰安宁阳、聊城冠县、新疆 单粒精播比二粒播种每亩减少4000粒左右,每亩种量减少20%左右,但产量超过8%。
单粒精播技术连续三年收获亩产突破750公斤,创造亩产782.6公斤的世界记录,突破高产技术瓶颈,成为我国花生栽培技术的重大变革,已连续五年被列为农业农村主要推广技术。
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实现粮食均衡增产
四十年如一日,深入田野,万书波的科研成果还很多。
例如,他创新了粮食均衡的增产栽培制度。 连续八年他率队在山东、河北、河南、吉林等不同生态区开展小麦―玉米/花生栽培模式大面积试验模式,建立了“玉米/花生间作模式”。
“粮食不足、油不足、饲料不足,同时施肥过剩、农药过剩、环境恶化使我们陷入了“粮食的转折点”。 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科技人员的义务。 」万书波说。
万书波小组成员、山东省农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佳蕾介绍,花生种植面积全国只有7000万亩,山东只有1000万亩,花生面积扩大,不能榨取粮食作物,为花生找路,产生了“玉米/花生间作模式”。
张佳蕾分析,玉米连作多年,会出现土板粘连等生产问题,花生又是一种养地作物。 玉米长得越窄越好,中间长势越差。 “玉米/花生间作模式”结合两者特性,压缩玉米株间,以宽带栽培花生,发挥玉米边缘优势,保证玉米穗更大,玉米几乎不减产,可增产第一季度花生。 “万院长带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品种筛选、模型筛选、机械化等一系列研究”
在小长假的田地里连续三天,头脑风暴帮助年轻人成长
“很多科学技术人员基础不足,整天呆在实验室里,一年去基地3~4次。 什么时候播种,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成熟。 就“实践真正的知识”农业科学来说,万书波具有自己的信念和信念:科学研究也是学问,德才兼备是学问首先要求成为人类。
在碧绿的花生田里,他到哪儿去,看哪儿,观察苗儿的情况,指导生产。 “今年五一假期,刚生了花生种,他一天也没休息。 在农业科学院基地工作是三天,”张佳蕾说。
在队员眼里,万书波很忙,雷声很大,他对工作要求很严格。 近几年,他几乎没有假日,周末也很少休息。
“他拿出科学研究书和资料来和我们商量。 他的想法跟不上普通人,我们都不要自叹。 ’2013年进入万书波队后,张佳蕾觉得自己进步相当快。
万书波重视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 “十五”以来,他主持了国家和部委的科研项目,依托学科建设了国家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作物遗传改良和生态生理重点实验室等平台。 指导的研发团队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7人获得农业部优秀人才等人才称号,博士后培养了博士和硕士25名。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