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贵州日报现代金融媒体记者罗昌
7月19日,记者从省政府媒体召开的“壮丽的70年奋斗新时代”贵州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系列记者发表会(第7场)上了解到,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贵阳市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热情关怀下,在历代省委省政府的强烈指导下, 贵阳市委市政府团结一致抓住全市各族人民发展的首要任务,深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贵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成就,发生历史变革,贵阳发展进入历史最佳时期。
经济总量实现了“一天”和“一年”的辉煌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贵阳市全年经济总量仅为10.77亿元,到2018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3798.45亿元,日经济总量为10.4亿元,相当于1978年全年的经济增长率为9.9%,连续6年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影响中国”2018年 今年上半年,贵阳市实现区域总产值1785.67亿元,增长9.1%,连续26个季度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贵阳记得全省发展了“机车”“发动机”的历史使命,为抓住机遇增长了势头,各项事业再次成为最高。 图为甲秀楼。
实体经济实现了大数据引领变革升级的历史性飞跃。 1964年以来,国家大规模进行三线建设,相当规模的军工和工业企业迁移到贵阳,为贵阳实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贵阳市实体经济从小就大,从小就强,现在形成了“一产稳定向好,二产变革演变,三产大优”的产业发展结构。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阳市为了抓住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会,以供给方的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大数据,推进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高效变革、动力变革,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 2018年,新经济、绿色经济增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1%、42%。 大数据企业的主要营业收入2018年突破1000亿元,大数据成为推动贵阳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中国数谷”成为全球认识贵阳的名片。
生态环境实现了“爽贵阳”代替“酸雨城市”的根本转变。 贵阳曾经是全国酸雨污染严重的城市之一。 因此,贵阳市委、市政府以“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中心,致力于改善生态环境,2001年成功摘下了“酸雨城市”的帽子。 2007年贵阳市在全国率先做好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大战略配置,坚持生态优化、绿色发展,积极探索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途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突出效果。 近年来,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2018年底,贵阳市森林垄断率达到52%,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7.8%,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到100%稳定标准,“爽贵阳”成为贵阳的金字招牌。
交通建设实现了“开拓变革之路”的历史飞跃。 贵阳具有交通引领发展的理念,推进大规模建设,构建道路网,打开城市框架,扩大城市空间,扩大城市规模。 2013年,建成了全长374.4公里的“三环十六射”骨架网络,现在“五环十八射”演进,全长达4000公里,随着综合立体交通系统的完善,贵阳西部交通中心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贵阳综合保锐区
由于交通牵引,贵阳城市建设不断加快,2018年城市化率达到75.4%,常住人口达到488.19万人。 现在贵阳,最好住在适合行业的漂亮房子里。
魅力越来越强,形成了引人注目的“贵漂移”现象。 上世纪90年代初,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相继启动,成为贵州改革开放的首批试验田。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阳市为了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机会,在全省首次设立了综合保税区贵阳综合保税区,在全省设立了首个航港经济区贵州双龙航港经济区,形成了现在高新区、经开区、综合保税区、双龙航港经济区的“四轮驱动”开放结构。 2007、2014年,第一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和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举行,一直持续到现在。
开放型经济从无到大,2018年贵阳市进出口总额为34.9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89亿美元,引进资金达到2218.67亿元,全市国内外500强企业达到113家。
随着城市影响力、魅力的增加,引人注目的“贵漂移”现象形成,“2019年人才前景趋势大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第三季度至2018年第四季度,贵阳人才网络流入率为7.17%,居全国中高端人才网络流入率城市第五位。
人民生活率先实现了全面小康时代的创立。 2018年,贵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5115元和15648元,按可支配价格计算,分别是2001年的3.9倍和4.7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阳市脱贫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整体,2012年全省率先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市贫困,2015年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2018年贵阳市人均GDP达到78449元,全面小康指数在全国294个城市中排名第49位。
与此同时,贵阳市加强省会担当,在贵阳大市场扶贫扶贫的习水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麻江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此外,贵阳市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在大力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责任编辑/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