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际房企数量_黄奇帆:未来中国房企数量将减2/3,仅剩的热点集中在三类地区

在房地产供求方面,局部供给跟不上需求,但总体来看,供给跟不上需求的时代已经结束,已经进入总量过剩的阶段。 因此,供应不应导致房价上涨,推动房价上涨的动力下降。

以下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7月13日在《世界华人房地产学会与房地产业高质量变革发展国际研讨会》演讲部分,围绕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出了房地产6个方面与供应方有关的发展状况、趋势和判断。

中国实际房企数量

分享|黄奇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一、中国房地产的市场规模是多少?

未来十几年新房的销售交易量将大幅减少,这一变化将从近几年的顶点下降到拐点,趋势性总量将减少。

过去20年,中国房地产年新房的销售交易量从约1亿平方米增加到17亿平方米,达到4倍多。 那么,今后十几年的年会是如何进行的,现在的17亿平方米维持在一年、10年以上,还是每5年、10年进一步增加一倍,17亿平方米达到30亿平方米、34亿平方米呢?

我的判断是今后十几年,中国每年房地产新房的交易量,不仅总量的增长翻番,而且每年的小比例都会萎缩、零增长、负增长。 十几年后,每年房地产新房的销售交易量下降到10亿平方米以内,几乎可能减少40%。

在未来十多年的漫长周期中,中国房地产每年复盖天地的十六七亿平方米的新建竣工销售交易量,在这个时代结束后,去年仅比去年增加了1.8 %,以此为信号,十几年后每年的竣工销售量下降到十亿平方米以下。

中国房地产业在过去20年间能够使房地产交易总量增加4倍,主要有4个原因

一个是城市化。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的城市人口在增加。 中国城市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上升近26个百分点。 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的扩大,城市规模的扩大带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

二是老城拆迁改造。 城市扩大时,为了建设交通道路、商业集聚区,重组城市功能,拆除一些工厂区、住宅区,建设商业集聚区、文化娱乐集聚区。 即使通过规划功能的布局调整进行城市改造,新房的建筑销售交易量也会变大。

第三,住宅质量。 中国的人工住宅在50年前的时候,农村是土间住宅,城市是砖砌住宅。 首建钢筋混凝土住宅,由于水泥质量差、钢筋质量差、建筑结构差,20年以上、30年基本拆除重建。 因此旧市街改造中的危房改造多也是原因之一。

四是人均住房面积增加。 原本城镇人均住宅面积为5平方米、10平方米、20平方米。 到1990年中国人均住宅面积只有6平方米的2000年为止,城市人均住宅面积仅十几平方米,目前城市人均住宅面积已达到50平方米。 人均住房面积小,也会产生改善的购房需求。

二、总量萎缩后

中国房地产建设的重点地区在哪里?

过去十几年的状态,无论是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还是区县城市,总之全面开发,到处开花的都是房地产,是全民造家运动的时代。

从现在开始,未来十几年房地产没有四面开花,东西南北全面发热,但房地产还有热点。 我们所说的总量是17亿平方米,今后有可能是每年15亿平方米,12亿平方米。

这项建设量、产量主要出现在三个热点。

一个是中心城市。 所谓中心城市,是指除省都城市外,还包括同等级别的地区在内的中心城市。 例如山东省除省会城市济南外,还有地区中心城市青岛的广东除省会城市广州外,还有同班中心城市深圳。

广州塔城市夜景

第二个是大都市圈。 超大城市辐射形成都市圈,都市圈中小城市成为房地产发展的热点。

第三个热点是城市群。 城市群中的中型城市也经常成为未来十几年房地产开发的热点。 我国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被称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城市被称为中型城市,100万~500万的城市被称为大型城市,500万~1000万的城市被称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城市被称为超大城市。

其中有什么动力呢?在中国各省的省会都市,发展规律基本上遵循“一二三四”的逻辑。 “一二三四”是指这个省会城市占该省土地面积的10%以下,一般为5~10%; 但是,其人口通常等于该省总人口的20%的GDP达到该省总GDP的30%,其服务业一般占该省总GDP的40%。

所以,我刚才所说的大城市、超大城市,在1000万~2000万之间有几个城市扩张,超过2000万的话,可能会有上限,但在1000万~2000万之间没有限制的话,就会有这种倾向。

如果是已经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的话,这个超大城市本身的中心圈已经和天花板紧密相连,其发展集中出现在大城市圈。 大都市圈不是行政的范围,而是经济的辐射范围,大都市圈的辐射范围一般为1.5—2万平方公里。

以超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一般由半径在4500公里范围内的城市组成。 在遥远的城市之间没有构成城市群,如上海和天津没有城市群的关系,但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构成了长三角的城市群。 城市群中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交流和优化布局。

也就是说,尽管未来十几年中国房地产开发交易年度的规模不会翻倍,但二十年后回顾一下,现在的十七亿平方米是一个高度,一个拐点,然后逐渐成为十五亿、十二亿、十亿平方米的一年。

未来十多年,房地产开发不再遍地开花全面开花,而是集中在省会城市和同级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圈中小城市和城市群中的中型城市和城市三个热点地区。

三、决定房价走势的三个因素

今后十几年,房价稳定,没有上涨也没有下跌,房价的平均增长率在GDP的增长率以下。

全国城市新开发住宅的平均交易价格在1998年为每平方米2000元,2018年全国平均上升到8800元,大账目翻了一番。 这是东中全国城市住宅开发平方米的平均价格,10年来翻了一番,20年来翻了一番。 当地比当地多的话,东部、西部、反复地、反复地、反复地、反复地、反复地。

总的来说,特别是在炎热的一线城市家庭收入30年、40年不吃就买不到套房,房价收入比较高,是世界上最高的。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过去十几年,中国的房价与房地产的开发量、产量有相同的趋势,都是五年两倍,十年两倍,十七八年三倍。

支持这种状态的理由是什么呢?基本上有3个,物价的变动总是无法逃脱3个原因

首要原因是供求关系、商品供求关系。 供应不应要求涨价,供应过大就要求降价。 我们过去十几年、二十年来,中国房地产不应供应需求,从人均十平方米到二十三、四十平方米的这个过程可以说是缺乏经济辅助板的过程,强烈改善和支持需求规模。 越是制造越不应该在多的过程中供给,成为住宅价格上涨等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房价上涨当然与货币有关,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 中国M2从2004年、2005年开始,近十几年左右有两位数的增长,一年增长十几%,几年增长二十几%。 我们M2今年6月超过190兆元,去年超过180兆元。 2004年,M2实际上超过20兆美元。

也就是说,在这十几年中,M2增加了三度,增加了八倍。 出了这笔钱当然会影响社会经济。 幸运的是,房地产吸收了大量资金,房地产成为了M2增加的吸收器,整个社会商品的物价指数上涨趋于平稳,但是房价每三年出现一次每五年翻一番的现象,这一年的房价上涨也是通货膨胀现象。

第三个原因是,一个国家的房地产价格也受外部影响,受汇率影响,受国际购买力影响,当然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

比如美国房地产高涨时,美国经济好,当然世界经济也一起上升,美国成为金融危机,汇率大幅度变动,也会给中国市场带来冲击。 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也关系到外资的投资和中国房地产的购买。

在这一节中,物价、房价与这三个因素有关,我们在过去十几年中房价翻了一番,翻了三倍的价格与这三个现象相结合产生了。

从这个角度预测未来,在房地产供求关系上,我们已经进入了局部供求跟不上需求的时代,但整体供求跟不上需求的时代结束,已经进入总量过剩的阶段。 因此供给不应导致房价上涨,推动房价上涨的动力下降。

从通货膨胀来看,我国的M2已经达到190兆元,今后10年M2不会再增加一倍,不过,这两年,国家去杠杆,稳定的金融已经使M2的增长率与GDP的增长率和物价指数大致相等。

由于近年GDP增长率为6点几%,物价指数为2点,因此M2在2017年、2018年均为8点几,今年1~6月为8.5,基本上如此。 未来十几年,M2增长率将基本上与GDP增长率和物价指数相加,保持平衡增长。

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化还在发展中,城市化率还有10%的增长空间。 未来十几年,房价平稳,不会大幅下跌,也不会大幅上涨。

四、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

减少三分之二以上

中国房地产有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世界最多的现象。 美国2018年50个州的工商注册表明,房地产开发企业不超过500家,作为房地产开发建设企业,整个美国不超过500家。

你知道中国有多少吗?根据2018年全国工商局的统计,在工商局注册的房地产开发商共计9.7万人,中国5亿人以上的城市户籍人口和3亿人左右的外来农民工形成的常住人口,共计8点几亿人。 八亿多城市常住人口有九万多家房地产企业。

为什么中国在这40年间没有这种状态呢?我们农民是两块地,一进城就一定在工厂工作。 最终必须占地,每人100平方米刚性,我们有3亿多农民工在城市中当然增加了3万平方公里的城市化用地。

但农民进城后,农村占有土地的建设用地出现了人均300平方米土地不撤退、城市100平方米、农村300平方米、两端都占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不增长的特殊现象,其中配置了资源。

其中重要的是城乡土地建设用地资源规划平衡,城市征收1亿亩,农村建设用地减少1亿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平衡,建设用地总量不变,总耕地总量不变。

这一段落的含义是城乡建设性用地平衡,资源优化配置,存在地票问题。 如果农村建设用地,农民上街,没有农村宅基地,这所房子占用宅基地,深山老房子也只卖几万元,但是把这所房子变成耕地,形成土地单,一亩可以卖二十万人,农民当然有积极性。

地券交易所销售给各种各样的大城市的开发者,征用土地的建设用地指标,不是行政审查,而是买市场化的地券指标,买后征用这块土地,在自己的大城市征用。 这方面在过去十年,部分省份已有一定的实践。

例如,去年2018年,西部的一个省份,把过去农村的建设用地,用空的住宅,农村的空的小学和农村的空的仓库,或者以前有乡镇企业,现在已经破产,把它们恢复到耕地。 他们减少了这些建设用地,增加了数万亩耕地。

如果全国每年实现数十万亩土地票据平衡交易,市场化资源优化配置将增加大城市土地供应,满足城市化发展的土地需求,同时大城市返回大农村,成为每年数千亿、十几千亿美元、城乡统筹改革的重要红利。

相信过去十年的探索,是未来十年中国农村土地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性改革措施。

资料来源:半月报

文章来源:半月报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