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与重症医学科胡插话主任对患者实施气管镜手术
呼吸和危重医学科胡逸话主任带队查房
2002年,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专家赵苏首次用电子气管镜给肺部肿瘤患者安置支架。 刚参加工作的轶事从旁看,吓得兴奋不已。
享有“全省第一镜”的赵苏教授,探索所获得的宝贵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医生,带出湖北省支气管镜“梦之队”。
17年过去了,内窥镜设备不断更换,当初参观手术的青年医生胡插话从前辈的专家手中牵着棍子前进,成长为稳健的“技术控制”。 作为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和重症医学科的负责人,胡插话帮助这支“梦之队”在17年研磨“镜”,训练“十八道武艺”,相继创造多省第一,帮助许多重症呼吸疾病跨越生死。
内窥镜应用的“灵巧篇”:单向阀输送是肺部的“减压”
48岁的王先生是河南信阳的小学教师,多年前患慢性阻肺和肺气肿,一直服药控制。 随后数年,她右中肺的肺气长,右下肺叶完全溃烂,右上肺叶也仅压缩至10%。
去年7月,家人用轮椅把小王带到武汉市中心医院的后湖院区。 此时,她肺功能极差,即使站着也气喘吁吁,离开讲台已近一年了。 胡插话主任指导她进行6分钟的步行考试,发现她6分钟只走120米,而健康人一般能走400—700米。 这意味着剩馀肺功能还不足以维持老王的基本生活。
以前老王这种情况需要手术切除肺泡,伤口大,呼吸内窥镜应用广泛后,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经过充分的术前评估,胡插话主任带队对王先生实施了微创支气管镜下肺减容术:将纤维支气管镜从患者鼻腔送入,通过气管将单向瓣支架置于病变肺组织周围支气管,通过该“单向瓣”仅排出部分支气管,不吸气,不吸气
“万万没想到我又能呼吸了。 ”术后小王肺功能改善了60%以上,CT显着缩小了肺大泡,达到了肺减容的预期效果。 数据显示,我国慢风患者约1亿人,是中国居民第三大死因。 近年来,胡插话主任率领科小组不断探索气管镜下慢跑综合治疗,利用肺减容等一系列创新性微创技术,帮助许多呼吸痛患者轻松消除危机。
内窥镜应用的“革新篇”:自定义支架带着“放射粒子”狙击肿瘤
前几天,66岁的何先生因呼吸困难,被家属紧急送往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和重症医学科。 老年人去年发现肺癌末期伴有多种转移,随着病情的发展,肿瘤侵犯了气管隆起的三叉路,阻塞了呼吸的要道。
肿瘤末期的何先生失去了手术的机会,但他虚弱的身体无法忍受化疗。 为此,胡插话课队设计了个人抗肿瘤疗法气管镜下放射性碘125颗粒支架移植术。 他根据患者的各种参数定制“人”形霸膜支架,利用支气管镜送入气管隆起三叉路,如伞一样打开,成功推开“阻滞”肿瘤组织。 在霸膜支架上放置放射性粒子,既可以持续且准确地打击癌细胞,又不会损伤正常的组织。 现在,曾经在死亡线上徘徊过的何先生恢复了流畅的呼吸,肿瘤体明显缩小。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最快的肿瘤类型。 因此,市中心医院呼吸和重症医学科“十八大武艺”:在气管镜下开展了烧灼、冷冻、支架、放射性粒子移植等多种手术方式,介入治疗“组织拳”广泛用于绞死肿瘤。 同时作为我国肺癌防治联合肺结节诊疗分中心,呼吸和重症医学科致力于肺部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晚期并发症的诊治,获得了早期肺癌患者的手术机会,最大限度地改善了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内窥镜应用的“应急篇”:在夹缝中游走巧妙地去除呼吸道异物
由于肿瘤、异物、炎症、外伤等原因导致的大气道狭窄,例如“死神之手”勒住了生命的关键,自己夺去了生命。 呼吸内窥镜的出现,医生在与疾病的游戏中增加了“杀人方法”,如果适当运用的话,危机就可以巧妙地解决。
去年年初,9岁女孩从随州急转,入院时患儿全身青紫,呼吸困难基本窒息。 胡插话很快就弄清了事情的经过。 少女把圆珠笔放入嘴里玩的时候,被孩子恶作剧,长3.5厘米,直径约1厘米的帽子登场的时候,滑进了喉咙。
检查显示,气管隆起部呈“人”字形,上气管为主干,下为左、右两支气管。 当时,瓶盖的尖端朝下,腰停在大气管的下段,有可能自己成为致命的。 以前,这种情况只能切开气管救人。 现在呼吸内窥镜对于无创“钓鱼”有着放出异物的希望。
话虽如此,孩子的气管只有11—12毫米粗,在这么狭小的空间里多次去除异物是不容易的! 据胡插话主任介绍,呼吸内窥镜分为软质内窥镜和硬质内窥镜,前者直径约为5~6毫米,后者直径约为11—14毫米。 他想用柔软的镜子取出来,但无奈帽子的小头向下不受力,操作没有成功。
此时,笔帽卡进入孩子气道8小时以上,患者声门也出现浮肿。 气道非常纤细敏感,更换硬镜在全身麻醉下只有一次机会,不成功的话只能通过气管切开救人。 幸运的是,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手腕,胡插话很受欢迎,顺利地取出了瓶盖。
据胡插话报道,本科每年治疗气道异物患者,喉异物包括花生、瓜籽、枣核、骨碎片、各种小物。 此类事故在数量上并不多见,但一旦危害加重,就是呼吸学科常见的重病之一。 过去,这种情况需要手术刀,但现在应用内窥镜技术,治疗可以无创地实现全过程。
内窥镜应用的“推进篇”:被认可的“训练基地”致力于技术惠民
据胡逸主任介绍,1996年应用呼吸内窥镜之初,只能通过抽痰进行简单的检查,现在通过介入手段,不仅可以查明多种疾病的病因在哪里,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得病
多年来,胡插话使用这种武器得到了火纯青,率领“梦之队”创造了多省第一:气管镜下综合治疗率先狙击“慢停肺”,首次以3D印刷支架为气管“填孔”,推进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重度哮喘。 但胡锦涛表示,这些创新技术仅限于医院,无法为更多患者提供帮助,不利于提高整体技术水平。
2017年,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和重症医学科凭借重症呼吸道疾病处理的优秀技术和丰富经验,成为湖北省首家国家级呼吸内窥镜医师综合训练基地。 目前,基地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干预学术会议,下层组织业务培训进行10次以上,每月下层组织医生来武汉培训。
今年6月,县级医院进行了新的水平上升,呼吸器和气管镜成为课标。 解决设备问题的是,接下来要培养能操作这些设备的人。 除了临床工作外,“技术控制”医师胡插话和化身训练辅导员,全力致力于内窥镜技术的训练和推广,与基础医师共享新理念,讲述操作规范,指导实际操作。 介入技术的开展需要麻醉科手术室的支持,其他科室的建设无法进行,仅靠呼吸科无法支撑独木,这也使胡插话深感责任重大,通过基地平台提高了全省的呼吸介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