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减负措施不实_厦门采取基层减负积极措施 一些能够量化的负担问题改观明显

2019年是基础减负年。 厦门市各区各部门积极采取措施简化文件,压缩会议数量,规范审查,解决工作中过度留下痕迹等问题。 最近,根据记者的采访,数量化的负担问题明确了,无论是会议还是文件,数量都减少了,质量提高了。

今年3月,厦门市相继发出“关于厦门市集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实施方案”通知,发出“落实基础减负年”解决形式主义问题的一些措施通知”,对做好基础减负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记者整理了各区的执行措施,发现今年各区发文数量和会场次数大幅减少,各级各部门尽量减少会议开会。 例如,思明区调整了文山会海,今年第三季度的发文数比去年同期减少了56.8%,会场次数减少了54.6%。 今年以来,海沧区公文数量比去年同期减少50%以上,翔安区发行量减少57%,该安区发行量减少52%,会议减少63%。 该安区建立了“区、镇(街)、村(社区)”三级电子政务台式机视频会议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缩短了基层干部参加会议的时间。

减少审计检查的评价,着力解决过剩的痕迹问题。 湖区推进减轻基础“指尖负担”,优化整理微信工作组14个、政务App1个的审查体系,整理文明部门和社区评价指标5项,2019年减少区级综合性能评价指标16项,整理“责任状”10项的同时, 取消区直部门对社区的直接任务,取消区直部门对社区的一票拒绝制和个别年度评价,统一在街上实施具体评价,减少各部门对社区的日常检查评价,减轻社区负担。

各区采取措施减少城镇和社区交叉和重复评价。 例如,区直部门对社区没有直接评价。 今年以来,思明区合理审计事项比去年同期减少68.2%,翔安区减少63%,湖区减少56%,同安区减少50%。

“下一根针,上千根线”常用来反映社区工作。 市民政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厦门市推行社区职责准入制度,总事项由原来的163项减少到115项。 厦门市以智能化推进社会管理现代化,集美区率先试行“家居厦门”智能园区共治平台,构建“网络多元共治”园区管理新模式,通过在线投票系统提高业主参与园区共治的便利性,提供正确的信息传递功能,提供各类政务服务

行政审查程序不断简化、优化。 现在厦门市“没有必要一次性跑”的比例从去年的20%上升到了35%以上。 厦门市“电子政务”平台融合了9个部门的75个高频民营企业相关事项,今年1~9月累计工作量为71.2万件,不仅提高了效率,还便于在企业和大众家门口工作。 (厦门日报记者蓝碧霞)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