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1961年被国务院发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机构,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其中,明定陵是1956年开始考古发掘,在中国首次计划科学发掘的帝王陵寝,定陵博物馆于1959年在原地建立,正式对外开放。 定陵博物馆建设60周年之际,“世界遗产明清皇室陵寝保护与发展与定陵博物馆建设60周年学术研讨会”最近在昌平召开。 据说在定陵地室出土的文物有2600件以上,出土的丝织品和衣物达到了600件以上。
有些学者认为,明清王家陵寝作为古老的世界遗产地,在保护和管理遗产地方面面临着建设和发展压力、生态环境变化、其他人类活动影响等普遍挑战。
定陵发掘的历史照片
参加此次研讨会的有明清王家陵寝保护管理机构、国内世界遗产地、博物馆、相关科学研究院约60个机构110馀人,会议围绕“明清王家陵寝的保护与发展”展开,由参加的专家学者共享。
会场
12月19日上午的学术报告由清华大学吕舟教授主持。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党委书记、主任唐支持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王岩、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长韩扬、首都博物馆副馆长黄雪寅、清源视野(北京)文化咨询有限公司会长魏青表示,明十三陵的保护发展成果、定陵考古发掘、明十三陵德陵的保护工程与保护理念、“望望大明-进入万历朝”政策展望、理念范式转变下的十三陵文化遗产保护等
长陵
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党委书记、主任唐支军说,最近发生的明十三陵附近村民擅自采摘柿子树,十三陵对外开放三座陵墓,十座陵墓与周边的三十几个村庄混在一起,给十三陵的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他介绍十三陵及其周边环境的改善是近年来工作的重点。 “2002年以来,我们致力于环境整治,累积拆除影响民居附近以外文物环境风貌的现代建筑物、建筑物,在两侧的房屋建筑物上涂漆设置,在大工程陵寝周围的高低压架空布线、有线电视上埋设陆地,改造开放景区以外的布线,新设道路全长3340米
唐支持军也介绍说政府重视十三陵的保护,每年有特别的资金。 “明十三陵作为定位的世界文化遗产,其保护管理工作自国家2003年以来累计获得约7.3亿元支持资金,用于文物维修和安全改造工程,昌平区委员会政府为更好地保护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设立了明十三陵文化遗产保护和环境整治专项资金,每年区财政投入2千万元,专门负责明十三陵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 对辖区内的13个皇陵也进行了规则,加固了护栏,进行了文物本体的在线监测,完成了4401个古树名木的调查,完成了明十三陵陵陵寝和古树名木的评价报告,同时实施了工程,制定了中长期保护方案,切实加强了古树名木的保护。
明显陵
近年来,古建筑、古文化财产文化的推进也是文保机构工作的重点,唐支持军也加强了明十三陵的文化研究和展示利用,加强了与中国明史学会、北京古建筑研究所、北京建筑大学的合作,编纂了《十三陵志》,相继召开了明代帝王陵寝学术研究会。 另外,十三陵的中外明人大型摄影展、永乐皇帝明长陵的历史陈列等展示活动也相继举行,与首都博物馆合作召开了回望大明,进入了万历朝特展等。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王岩是十三陵中最受关注的定陵考古发掘所共有的。 “老一代考古学家们提倡发掘定陵的原北京市副市长、明史研究专家吴、原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领导定陵发掘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齐、定陵发掘队队长赵其昌、副队长白万玉等对于定陵的发掘保护具有基础作用。”
定陵地宫现状
“定陵地室出土文物2600件以上,数量多,品种多样。 出土的丝织品和衣物达600多件,复盖了许多丝织品种,特别是编织装饰品,使用的原料除了各色丝线外,还使用金线和孔雀羽线,编织成品的金翠交辉成为地下丝织品的宝库。 出土的丝绸和刺绣服在样式、织造方法和纹样设计方面与文献记载有很大差异:首先在样式上将上衣和下衣分制的形式改变为袍服的样式,接着在织造十二章纹样时,改变衣服的刺绣定制,统一为一种织造方法,或丝绸和刺绣。 织法的统一协调了大衮的整个纹样的效果,富有节奏”,王岩说。
定陵出土的金翼善冠
此外,在定陵出土的帝后冠服也非常重要。 “特别是出土的金翼善冠,和鸟的丝翼善冠形状完全一样,都是用金丝编织的。 金冠结构复杂,制造困难,传统的绞线、底线编织,是编织与金银工艺相结合的典型作品,代表了明代金银工艺的优秀技术。 出土的皇后凤冠四顶,冠上饰金龙、翠凤,龙凤饰口珠,龙凤之间饰大珠花,由宝石和数珠构成。 饰宝石的珍珠、宝石各不相同,最多的是128颗,珍珠5449颗。”
花丝拔金箱玉盂定陵出土
王岩还介绍出土金器289件,银器271件。 金器有酒注、爵士、尊、执瓶、杯、盘、壶、盆、箱、漱口、唾沫瓶等。 金银器大多是帝后生前的宫廷日用品,其中酒器在万历帝棺内。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所长汉扬元介绍了他在二十多年前主办的德陵考古中的共享。 “德陵的保护是我接触过的十三陵各陵的保护工程中最复杂的一个,德陵的建设很慢,是明末第二座皇帝的陵墓,他的在位时间也不长,陵寝的工程质量也不太高。 清末进入清末的清军,曾烧毁过地上的建筑物,燃烧后重建,此外还受到地震和水灾等的影响,这些破坏反映在德陵的遗留中。 清干隆从50年到52年对明陵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这次修复应该积极保存,但也有一些变更”。
韩彦以德陵的祈恩门重建为例说:“我们反复研究祈恩门是否重建,曾提出4个方案。 祈恩门的残状在明代的台基以下,清代正在收缩。 四个方案中,第一个是根据现有资料清代地基,恢复清式祈恩门。 二是根据明代的建筑风格恢复明代的祈恩门。 第三个方案保存了两代遗产,建造了简易的房子,同时作为两面墙的支撑。 第四个方案,使用明式的框架和壳,清代的内脏,将清代的遗留保存在明代建筑形式的壳中,反复讨论后,取干隆年间建立的祈恩门的形式”
“在清扫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清代祈恩门的几个部件。 多数只限于石头构件,已经坏了。 这些部件全部用于重建的祈恩门。 同时,祈恩门的两面墙壁,一点也没有继续破坏。 用短锚固定它,用灌浆松弛的身体的手法保存。 这是20多年前的1990年代项目,做这个项目实际上有探讨保护理念和保护手段的意义,这个研究是必须的,这个工作模式一定要贯彻”。
德陵祈恩门与门前的功德碑
19日下午,与会者就“文物保护”“文化遗产管理”“博物馆建设与文化旅游融合”三个主题展开了小组讨论。 文物保护组讨论的内容是文物本体的修缮、修复、石质文物保护、改建工程管理、预防保护、三维激光扫描、文物周边环境保护、文化内涵整理、研究、文物展示利用等各方面相关的文化遗产管理团队成员参与遗产立法保护、遗产地管理组织、遗产地监测、 对于申请中的遗产保护、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和活性化利用等发言,博物馆建设和文旅融合组的探讨方向涵盖了博物馆的发展模式、文化遗产、活性化利用、文物保护研究、古代人物研究、博物馆展示和说明等多个方面。
在第一组发言中,北京市文物古建公司高级工程师万彩林概述了古代帝王陵寝和王子墓葬修理,介绍了陵寝建设的特点,探讨了如何从工艺、材料等多方面维护文物原本性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邵明申以承德避暑山庄为例,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曹永康介绍了石刻文物保护所取得的新科研成果和保护成果,探讨了新石灰基材在旧建筑修复中的可行性,通过对文保理论的高度和中西文保实践的比较分析,介绍了各种石灰的性能和优缺点,以肯定火山灰、石灰优势的吕简王博物馆科苏东鹏的吕简文化财产和明代王家陵寝石刻仪仗 云冈石窟研究院何勇先生以明十三陵为例,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数据采集利用方面应用,三维激光技术以精度高、非接入、效率快等特点解决了过去文物保护和监测面临的技术问题。
吕简王陵
在第二组发言中,明清王家陵寝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副主任纪楠表示,遗产管理保护是强调世界遗产普遍价值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世界遗产长期关注的重点工作,明清王家陵寝是老字号世界遗产地,在遗产地保护管理中面临建设和发展压力、生态环境变化、其他人类活动影响等普遍挑战
在小组讨论中,嘉宾从遗产立法保护、遗产地管理组织、遗产地监测、遗产地可持续发展和激活利用等方面发言。 发言主要介绍了明孝陵、明藩王陵、清昭陵、清福陵、苏州拙政园、太庙、周口店及清东陵等遗产地长期保护管理过程中的经验与思考。
0
明孝陵神道
在第三组博物馆和文旅融合组的发言中,成都蜀王陵博物馆李泽良就明蜀王陵的现状和发展提出了构想。 明显陵管理所周红梅以明显陵为例,探讨了明清王家陵寝的发展现状、文物保护和成果利用。 主张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拓展文化空间,延伸时间轴,重建古代陵寝的现代象征,用于文化开发和品牌文化活动。 北京硬币展览馆的高小龙先生,提议用沉浸式对话剧促进十三陵的活性化利用。 北京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朱伟通过十三陵剧,从颐和园商业形态的转变、明康陵故事的解说、三个不同角度说明文化遗产的活性化利用需要以独特的文化价值为基础,以多种方式进行创新发展。
会议期间还举办了“明清皇室陵寝保护发展与明定陵博物馆建馆60周年成果展”、世界遗产明十三陵遗产界桩揭幕仪式、明十三陵纪录片《十三陵时》首播等活动。 会议还将明祖陵、明皇陵、明孝陵、明十三陵、明显陵、明吕王陵、明蜀王陵、明靖江王陵、明吕简王陵、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清东陵、清西陵共十四家明清王家陵寝的保护管理机构联合成立“明清王家陵寝保护与发展联盟”,作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建立了明清王家陵寝的整体
清福陵
大会形成了“明清王家陵寝保护与发展共识”,明清王家陵寝作为一个整体以遗产价值为核心,充分理解当前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要求,关注王家陵寝文化景观的属性,加强整体保护,关注遗产地区变化趋势,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的“全球战略”,中共中央办公厅、 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出版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几点意见》等有关政策文件,促进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明清王家陵寝保护与发展联盟成立仪式
(注: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市文物局、昌平区人民政府主办,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承办,世界建筑杂志社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