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邮:从牛耕人种到插秧,到处都是“铁牛之歌”
农业机械化与农机装备
改变农业的发展方式,
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
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持
王林山摄
今年83岁,住在江苏高邮市高邮町湖滨村的胡秀英告诉记者
从前,农村四季夏忙是一年中农活最集中、劳动最紧张的季节,特别是插秧,工作效果低、速度慢、劳动强度大、最累的是女同胞。 插秧的季节,不仅能忍受阳光的照射和腰腿的疼痛,而且因为手和脚长时间浸泡在撒肥料的秧田里,所以手和脚全部崩溃发痒,每晚都用叫做“虎藤”的草汁涂抹。
胡秀英老人的痛苦也是无数农民曾经面临插秧时期的痛苦。 正因为如此,当时的民间“巧农民”试图创造。 1915年出生于汽车逻辑学,李正宽曾设计过插秧机的木制模型,让农民感到手工插秧的辛苦,发明了机器代替人工插秧的想法。 从1968年到1969年,李正宽用汽车逻辑反复试验终于完成了设计方案,在当地木匠张士荣和车周道林的协助下完成了插秧机的木制模型。 在研发过程中,李正宽遇到的第一个难点是分苗,梳子给了他灵感:木梳头梳整齐,插秧机苗爪能不能设计成梳子形状? 得到灵感后,后续过程非常顺利,大家合作设计了梳齿状苗爪。
八桥农机厂生产的插秧机张元奇摄像
几个男子赤脚赤脚把裤腿卷在膝盖上,双手扶着插秧机在秧田里插了张元奇摄影
根据资料
1975年,高邮县八桥公社因为4月的气温低,苗的生长缓慢,推迟了5天插秧。 但是,因为全面使用了插秧机,不仅没有推迟生产,而且比1974年提前3到5天完成了插秧。 同时,高邮县于1975年建造了近206块千亩比较试验田,机械插秧亩平均增产1成以上。
田间大户都是上级插秧,田间成本明显下降,但收益逐年增加
从目前的角度来看,插秧机的设计理念、效率等无法与今天相比。 实际上,在1980年代,这种插秧机故障率高,因劳动力消耗等被农家抛弃,但邮政农业机械化的趋势没有停止。 农业部门资料显示,1979年高邮市农机总动力为15.03万千瓦,以多种拖拉机为主,农业生产效率低。 截至2019年7月,高邮市耕作机械化水平达到100%,水稻插播水平为77%,粮食产地干旱能力为100%,小麦播种水平为100%; 接收水平达到100%,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7%。
收割、草包、田间耕作、田间播种生产连贯王林山
“以前,地里的农活应该自己干。 家里的劳动力都关在田里,整天“背对着黄土”效率低下,工作收入少的现在,作物从栽培到收获都是机械化的,节省了时间和劳力让人安心”。
站在田地里工作的78岁农民郑金才感慨地说:“现在农机化的水平越来越高,农业比以前轻松多了。”
丰收季节,农民利用联合收割机收获稻谷,轻松拍摄王林山
现在,无论是夏季的收获夏季还是秋季的收获秋季的播种,走在秦邮大地上,看到广阔的田野之间的是《全地铁牛全地歌》:收获小麦机的插秧、收获水稻机的播种麦、机械化秸秆田……这些“铁牛”们拼命奔跑,在肥沃的田域中展现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