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11月30日,根据调查报告,新型经营主体的土地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生产性金融需求旺盛。 新型经营主体主要面临供给型信用制约,实际获得的信用上升,但面临信用规模和资金不足、贷款期限和投资期限的不一致问题,新型经营主体的融资困难主要可以从新型经营主体自身和政府财政金融政策等方面找出原因。 建议将来通过创新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开展信贷支持农业活动,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改革等手段,解决新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
目前了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状况,对及时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金融需求,放宽融资约束,推进农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和融资约束状况如何,融资困难因素如何,融资约束对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需要深入探讨。
实际贷款额上升了,但资金仍然不足
根据调查,114家合作社(共705家有效样本)和174家龙头企业(共366家有效样本)受到总体信用约束,其中29家合作社和43家龙头企业受到需求型约束,85家合作社和131家龙头企业受到供给型约束。
什么是供应型信用约束? 报告由三个机制标识。 第一,申请贷款被金融机构基于非能力因素实施的信用贷款拒绝。 第二,包括“担保能力差”“自己经营状况差”,经营主体获得的信用额度“不能满足需求”,或经营主体面临一定困难,贷款农户实际获得的最大正规贷款规模小于其预期贷款规模。 满足上述任一条件被视为受到“供应型信用制约”。
新型经营主体获得融资的比例高于普通农户。 2017年17.34%的家庭农场/大宗获得贷款,分别比普通农户高2.47个百分点31.62%的回答合作社和40.71%的回答大企业在过去3年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分别比普通农户高16.75个百分点和高25.84个百分点。 在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的经营主体中,回答家庭农场/大户2017年平均为33.32万元,回答普通农户3.84倍的合作社和大型企业最近3年获得的最大贷款金额分别为85.04万元和610.47万元。
但新型经营主体面临着更严重的经营资金不足问题,特别是领先企业。 调查显示,分别有18.87%的家庭农场/大户、26.40%的合作社和68.49%的顶尖企业存在经营资金不足的问题,分别比普通农户高4.17、11.7和53.79。 在获得正规信用的经营主体中,回答的家庭农场/农户分别为26.20%,回答的合作社为33.49%,回答的企业贷款资金为43.24%,无法完全弥补资金不足,比普通农户分别高出5.69个百分点,12.98个百分点,22.73个百分点。 新的经营主体存在着更普遍的贷款金额无法填补经营资金的缺口的现象。
纵向比较缓解了新经营主体的信用规模和资金不足。 由于2017年访问的家庭农场/大户缺乏经营资金的比例比上年度稍微下降0.43个百分点,所以获得贷款的家庭农场/大户的平均贷款规模比上年度增加了18.28%。 因此,2017年度获得融资的家庭农场/大宗有26.20%的经营主体无法弥补资金不足的问题,比上年度下降了4.23个百分点,但比普通农户高出了5.69个百分点。
许多新型经营主体面临贷款期和投资期不一致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回答合作社的大型企业最近3年获得的最大单一贷款期分别为1.81年和2.42年,贷款期在1年以内(包括1年)回答的合作社比例达到70.05%,贷款期在1年以内回答的大型企业比例达到51.39%,均超过半数。 因此,新的经营主体存在投资期限与贷款期限不符的现象,面临着必须将短期借款用于长期投资的问题。
借款的需求主要面向生产经营
新型经营主体的土地投资规模明显大于普通农户。 首先,调查显示,合作社是土地经营总面积最大的新型经营主体类型,平均土地经营面积达到2296.40亩之后是顶尖企业,2016年调查的企业平均土地经营规模为783.24亩,最后是家庭农场/大户,平均土地经营规模为152.42亩。
新型经营主体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于普通农户。 龙头企业是固定资产规模最大的新型经营主体,回答企业平均固定资产价值为8.89亿元的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大户的平均固定资产价值分别为200.66万元和38.74万元。
由于投资回收期长,新的经营主体面临着更加严重的资产流动性制约问题。 普通农户固定资产总投资回收年限近0年,新型经营主体固定资产投资回收年限长,存在资产流动性制约问题,特别是顶尖企业回收年限达到0.67年,21.38%顶尖企业固定资产总投资回收年限超过2年。 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大宗回收期分别为0.54年和0.42年。
与普通农户相比,新型经营主体主要产生生产性借款。 在2016年和2017年回答的家庭农场/大户的所有借款中,分别有91.26%和88.53%是以农林畜牧渔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性借款,分别比普通农户高61.11和54.75个百分点。 生产性借款中,47.58%的企业主要利用贷款资金扩大生产规模。 比如,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引进,原材料的进一步投资和收购等比合作社高出30.82个百分点。 合作社的生产性借款用途呈现分散化和多样化的特征,合作社和顶尖企业两种回答主体中,分别比较前三位的生产性借款用途合计,合作社前三位的生产性借款用途(从上到下:购买化肥、饲料、农膜等生产资料,购买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械设备)合计为66.21%,顶尖企业的
自己的原因和外部环境使融资变得困难
调查显示,自身原因和外部环境造成融资困难。 其中,自己的原因是自己资金的比重高,名义信用需求不足。 答复合作社和答复企业中,成立时自我资金投入占总投资额的比例分别为81.74%和78.58%,自我资金的比例普遍较高。 将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和未获得融资的新经营主体进行比较,回答过获得融资的合作社的平均自我资金投入率为71.24%,比未获得融资的合作社低15.37个百分点。
二是长期资金需求难以满足。 对于实际获得贷款的答复合作社,获得的最大单一贷款的平均期间为1.81年,预期贷款的平均期间为3.86年,对于实际获得贷款的顶级企业,获得的最大单一贷款的平均期间为2.42年,预期贷款的平均期间为实际贷款期间的2.13倍 同时,在回答实际获得贷款的合作社中,分别有57.80%和66.43%的经营主体,由于存在实际贷款期比期望贷款期短的情况,很多新型经营主体的实际贷款期低于期望。
三是财务管理水平较低。 回答的家庭农场/大户中,只有31.63%的经营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开展会计,这个比例虽然比普通农户高约20个百分点,但仍处于低水平。 只有399名调查对象合作社(占有效样本的56.52% )设立了专职会计,349名合作社(占有效样本的49.43% )设立了成员资金账户,记录了成员和合作社的经济交流。
外部环境因素之一是农业保险发展落后。 首先,农业保险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垄断面相对较窄,在回答的新型经营主体中,分别只有24.70%的家庭农场/大户、33.10%的合作社和30.68%的大企业购买了农业保险。 其次,目前农业保险产品保险范围小,赔偿率低,难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保险需求。 在没有购买农业保险的新型经营主体中,83家(没有购买保险有效样本的31.44% )和51家(没有购买保险有效样本的30.54% )因灾害较少而不需要农业保险。
二是农地经营权抵押在实践中遭遇困境。 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17年,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的新经营主体中,回答的合作社分别只有19家(占有效样本的7.95% )和24家(占有效样本的15% )接受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
信用宽松有利于生产运营
在回答的新型经营主体中,获得贷款的家庭农场/大户采用设施农业(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的比例为37.10%,比没有获得贷款的家庭农场/大户高出2.06个百分点。 获得贷款的合作社采用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比例达到60.27%,比未获得贷款的合作社高出11.86个百分点。 在获得贷款的大型企业中,采用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比例达到83.22%,比未获得贷款的企业高出17.12个百分点。
另外,在是否采用电商平台销售的问题上,获得贷款的新经营主体也明显采用电商这一新销售形式。 在获得贷款的家庭农场/大户中,回答以电器商品的形式开始销售的经营主体比没有获得贷款的家庭农场/大户高出6.22个百分点。 获得贷款7.80%的答复合作社已经开始采用电气商务,比未获得贷款的合作社高2.09个百分点。 获得44.97%融资的企业已经开始电气商务,比未获得融资的顶尖企业高出21.89个百分点。
因此,获得融资的新经营主体融资制约比较宽松,在生产方面可以有更丰富的运营资金开展设施农业建设和标准化生产,在销售方面也可以开展电商平台建设等销售渠道升级。
采取更多措施缓解融资困难
为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困难,建议从以下方面开始。 第一,创新农村金融信用产品,适应新经营主体的生产性借款需求。 2017年《加快政策体系建设培养新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提出,“改善金融信用服务”和“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应正确设计适当的金融产品,使当前新经营主体金融需求主要集中在生产性借款上的现实条件更加准确。
二是进一步开展信用农业支持活动,完善财政税收政策,着力解决新型经营主体的“两个不匹配”问题。 问题主要是由于新型经营主体不同于传统经营方式,土地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期限不断增加。 因此,要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支持力度,对不同主体综合采用直接补贴、政府采购服务、定向委托、奖励补贴等方式,提高补贴政策的实效性,使农机采购补贴等政策倾向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第三,适度开放多项抵押贷款限制,解决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困难的信用制约问题。 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和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实际难以实行等金融门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营主体的信誉获得,积极探讨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的未来处理,积极推进现场、生产隧道、渔船、大型农机、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抵押贷款和生产订单、农业保险单融资
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规模提高”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