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刘的儿子读了中学二年级,自从迷上了某个网游,一枪不能收拾。 孩子每天天黑的时候玩游戏,玩游戏的时候不困,不饿,不喝水。 儿童的状态影响了家庭的生活。 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父母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 半月谈智库专家、家庭学校共育专家、心理学专家梁晓玲老师对记者说,在她接触的很多案例中,有家长放弃了孩子的网络游戏。 “有一对夫妇通过创新心理健康服务,不断反省自己的家庭教育,从每天的三五句话的学习到理解后的数千字,一直向内发掘,改变自己。 家庭关系变暖后,夫妇一起帮助孩子脱离“网络依赖症”的泥沼。 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良情绪和消沉的生活方式,就是孩子避开现实生活的“罪魁祸首”,从自己开始,以平静的心情,改变消极的思维,积极的生活和工作。 孩子受到父母的影响后,开始向内挖,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 深深感到父母的道歉后,他开始和父母交流心情,和父母和解,打开门和父亲外出,开始拼命生活。
加强心理健康素质迫在眉睫
2018年《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城镇居民占16.1%,心理完全健康的城镇居民仅占10.3%,73.6%的城镇居民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心理亚健康人的比例之大,与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剧有关。 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个人生活的和谐与幸福感,也影响社会的和谐。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相同,预防是基础。 迫在眉睫的是要让人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大众的心理健康素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加强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心理健康素养。 加强抑郁症、焦虑障碍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提高重点群体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能力。 文件《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一些意见》提出加快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培养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领导机构等一系列措施。
为响应中央呼吁,全国22个部委共同发表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各领域各行各业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促进心理健康的工作,明显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意识。 到2030年,符合国情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普遍提高。
梁晓玲应“指导意见”要求,积极推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充分发挥心理健康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作用,促进公民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更好地选择人生,发展自己的潜力,解决生活、学习、职业发展、婚姻、亲子、人际关系等心理烦恼,预防心理问题发展为心理疾病
梁晓玲说:“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往往是由不同的心理视角和认知引起的。 例如,男性的心理重视事务的逻辑,女性的心理重视感情感受的认知不同,就会引起双方对家庭事务的看法不同。 家长和儿童心理发展认知的不同,也导致双方对学习和成长持不同态度。 长期对对方心理感知的理解和认知不足,矛盾就会积累,引起心理问题,引起各种各样的事件。”
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心理健康
梁晓玲通过多年的学习和三年的实践,探索了开展适应现阶段心理健康知识推广的一些有效经验。
“网络+大组学习”模式加快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心理健康。 国家旨在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实现更高水平的国民健康。 梁晓玲和团队通过网络在线学习方式,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每月有数千名学生同时在线学习。
梁晓玲的代表性学习方式是社区运营。 这种社区运营,不仅将学生聚集到网络社区,完成学习和作业,还采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大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体验和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的人,纠正心理认知的偏差,消除人际关系的矛盾和误解。 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直视负面情绪,激活正面能量。 大组学习方式还可以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心理学主班之间的紧密交流,提高各自知识的应用能力,将心理健康服务置于现场,提高学生的学习获得感。 这种运营方式,使原本单一无聊的授课形式更有生命力。
梁晓玲还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推广了心理健康和教育知识。 她在颤音短视频平台上拥有约200万名粉丝,现场直播累计热情约2000万人,喜马拉雅平台上的音乐专辑收视超过100万人。 今年6月,“半月谈”教育公益大讲堂“美妙成长”的开讲,邀请梁晓玲担任主持人和交流专家,为全国家长提供科学、优质、高效的教育方法。 现场直播视听量超过百万,近千微通信交流组同时进行讨论,网络话题热情超过千万。
与传统比较稀少的专业心理服务资源和传统的面试服务方式相比,无法积极定位潜在的服务需求群体,利用社区运营和新兴网络平台普及专业知识的创新方式,使心理健康服务的准确性和普及性得以迅速实现
梁晓玲及其团队建立的新模式,突破了传统在线心理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将网络教育与心理学有机结合,为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的改革思路。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在中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约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梁晓玲根本发现,许多成年人心理不健康问题是儿童青少年期心理健康知识不足。 与此同时,梁晓玲作为教育专家深入家庭和学校教育第一线时,看到大部分中国家长和老师都重视孩子的学业和健康,对孩子青少年的心理知识基本理解不足。 这种教育方式不当,严重影响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要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加强学校的重视,并要求家长承担相应的家庭教育责任。 家长缺乏专业家庭教育知识,不仅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效果,也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梁晓玲提倡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至今已有100多万家庭提高了家庭教育水平,改善了父子关系,激发了孩子的学习欲望。
梁晓玲说:“家长改变教育观点,重视家庭教育。 许多家长本来就是为了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在网上的家长训练营模式下学习后,他们明白了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 家长学习,带着其他家人学习,为孩子营造温暖积极的家庭氛围。 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本来的感情不稳定,逃避学习,不感兴趣等问题正在得到改善。
家长改变了教育的认知,逐渐从培养点变成了培养者。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 梁晓玲应该让父母认识到孩子是独立完整的“人”,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儿童信息时代的成长环境与家长的成长环境完全不同,家长必须培养儿童的强烈心理素质,与他们培养学习的积极关系,才能使儿童成为面向身心健康、强有力未来的新人才。
家长和老师重视孩子的心理状态,家庭和学校形成教育能力。 家长们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后,自主与学校进行有效的沟通,创造良好的家庭学校关系。 学校教授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家长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双方各部门配合各自的职务,建立有利于孩子成长发展的关系网络,最终提高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梁晓玲认为,每个人都承担心理健康主体的责任。 大众通过心理健康服务,改变认知视角,提高自己的发展水平,对各种关系处理充满信心,不是把问题向外投影,而是从自己出发,以积极的心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事务关系,营造和谐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