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一个最新的气候科学模型,如果最近三氯氟甲烷( CFC-11 )的排放持续增加,南极臭氧洞的恢复时间可能会延迟10年以上。 现在,CFC-11的排放水平和变化趋势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地方,新的排放没有找到原因,如果能尽快延期的话,就能把这个延迟时间控制在几年以内。 相关研究于12月20日发表在英国的《自然通信》杂志上。
释放到平流层的人类活动产生的氯约四分之一来自CFC-11,其产量也受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支配。 根据议定书的规定,2010年废除使用CFC-11,议定书生效后,科学家预计南极臭氧洞将在21世纪后半期提前恢复到1980年的损失前水平。 我国于1989年9月加入了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条约,1991年6月加入了议定书。 近30年来,按时实现《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的各阶段交易目标,截至今年5月统计,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 ODS )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的一半以上。
2018年报告了cfc11的排放量从2005年以来没有发现预计的下降,但是这个研究因为方法和精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能正确定位排放源,所以不能追加新的cfc11的排放量。
最新研究表明,英国利兹大学的研究人员马丁·齐珀菲尔德及其同事建立了最新的详细的大气化学运输模型,研究了这些多馀的排放对极地臭氧恢复的影响。
研究小组分析了CFC-11排放的三种可能趋势:一是立即停止排放;二是以一定的排放水平继续排放;三是在未来十年逐渐停止排放。 仿真表明,排放对臭氧洞的影响迄今有限。 但是,如果排放持续一定水平的话,臭氧恢复到1980年水平的时间,大约会延迟18年。 今后10年排放量减少的话,延迟的时间大约是2年左右。
不久前的报告认为,要全面回答CFC-11的排放问题,可能需要更多的研究。
(这篇文章由人民日报客户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