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作为“造血式”扶贫,对贫困地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推进产业扶贫实践中,我发现许多非市场化产业扶贫现象很严重。 主要表现为产业规模小,产业化不强。 二是运营一手化,自主化不强。 三是成本意识淡薄,风险预警薄弱。 四是品牌低端化,优势较弱。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加快产业扶贫市场化进程? 我有四个建议。
一是遵守规则,科学评价。 要长期立足,将农业产业发展规律与农村贫困地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根据土地条件,帮助贫困地区制定长期可持续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要指导农民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按计划发展有特色的农业产业,逐渐壮大,形成有特色的品牌。 加强农业产业市场化扶贫指导,从产业规模、成本管理、组织运营、品牌培养等方面建立扶贫产业市场化评价标准体系,实现扶贫产业的正确监测与评价。
二是完善机制,科学引导。 完善贫困村产业扶贫评价指标退出机制,将产业长期发展退出的硬指标由传统纯利润型产业发展转变为良性健康型产业发展。 建立规范化扶贫产业市场化评价机制,引进智力资源和扶贫第三者,及时把握扶贫产业动态,深入发现各种问题,应对可能的市场风险。 运用大规模数据资源平台,全面评价扶贫产业的发展,不能人为地过度集中产品,给贫困家庭造成重大损失。
三是整合资源,大力加强。 建立扶贫产业市场化诱导培养激励机制与措施。 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向贫困地区长期投资,发展实体经济。 例如,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引进上市公司步调高集团开发当地矿泉水的经验值得全国推广。 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充分利用农民闲置的土地资源,使土地资源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例如,一些贫困地区很多农村民居的土地被长期搁置,可以发挥很大的经济效益。 要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进行有效对接,在土地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保障。 要深入推进连村连创,整合土地、人才等资源,扩大产业优势,实现地区扩大。 要深入对接电商平台,利用电商平台熟悉市场优势,推进营销策划、产品品牌包装等一系列措施,完善贫困地区产业链。
四是加强整改,预防风险。 政府应积极解决贫困家庭自身在市场上的风险,努力避免贫困家庭抵制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而返回贫困。 一方面要加强贫困家庭产业风险意识培训,让贫困家庭了解市场,熟悉市场,避免盲目顺风,另一方面要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运用现代化科技加工农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 在农产品市场从源头扩大的同时,必须对一些高风险的非市场化产业采取转型、合并、关闭、停止等整改措施,降低产业可能引起的风险。
(作者是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