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上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6号栋3号手术室,医院院长、全国着名微创外科专家胡三元教授主刀完成了袖状胃切除手术。 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手术中新增加了“硬核”助手第四代“达芬奇”的手术机器人。
研究相关文献和数据库发现,山东省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参与的袖状胃切除手术,在我国首次将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应用于超肥患者的袖状胃切除手术。
女子减重手术
机器人“上冈”
19岁的女孩青青(假名)最近慕名来到山一大一附院(省千医),想通过袖状胃切除术实现减重目的。 身高170厘米,体重299公斤,BMI指数达到52,现在的生活自己没问题,但她稍微活动一下就会窒息。 减肥成为青青的迫切需要。
根据其病情表现和检查结果,胡三元教授认为,青青在患有极严重肥胖的同时,并发2型糖尿病,如不及时治疗,与肥胖相关的心、肺、运动和生殖系统并发症将不断出现,严重影响健康,危及生命。
在术前的会议上,医院决定根据家属的意愿,使用最新的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
12月20日上午9点,记者来到山一大一附属院(省千医)的6楼3日手术室。 此时麻醉完成,主刀医胡三元教授和手术相关医疗人员就座。
铺无菌片,气愤,放入镜子,在镜子监视下,打开操作孔,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四臂分工明确,操作器械通过穿刺通道进入患者腹腔。
随后胡三元离开手术台,坐在不远的控制台前。 在他的操作下,第四代“达芬奇”的手术机器人正式“上冈”……
视野清晰
“手臂”的操作更加灵活
首先要露出幽门,使胃大弯一侧,完全游离胃底。
胡三元双手进入操纵杆,轻轻捏住移动,双脚激活能量平台,机械臂根据指令,在患者腹腔内配合各部门工作,在充满细血管和神经组织的腹腔内灵活翻转。
据介绍,脾胃距离近,交通血管丰富,游离不好容易引起脾脏损伤和大出血。 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最多可提供15倍的立体三维高清视野,与传统腹腔镜成像系统和开放手术相比,组织、器官解剖结构和神经血管方向更加清晰。
完全游离胃大弯侧、胃底后,胡三元教授被团队研究的专用导管标志物引导,在内窥镜下远离幽门4cm处沿大弯侧切除多馀的胃体、胃底。
“手术切除了患者胃的约70-80%。 胡三元与腹腔镜的直线操作器具相比,机器人的操作性更强,不仅能够旋转540度,腹腔镜系统下难以完成的动作也比较容易,模拟人手在狭窄的空间内操作,能够快速地完成分离、旋转等操作。
切割完毕后,缝针、缝线被送入患者腹腔,胡三元教授开始加强边缘缝合。 像潜入患者腹腔一样,通过机械臂精确完成缝合、结扎等一系列动作。
医生得到了“解放”
多动手术刀
随后切除的胃组织从患者腹部戳孔中取出。 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操作中几乎无出血。
胡三元教授还有一种手术感觉。
“借用机器人手臂可以消除手术医生的手臂颤抖,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精度,同时使用操纵器械进行手术,不需要像传统的腹腔镜手术那样长时间站立,可以节省医生的体力。” 胡三元说。
当然,坐在控制台一侧的压力不小于手术台。 胡三元教授表示,手术机器人对操纵的医生、护士、助手要求严格,参加者必须参加训练,获得相应的资质,操作机器人完成手术。 目前胡三元教授队已经有4名医生顺利完成了相关培训并取得了资格证书。
这次“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应用,标志着山一大一附属院(省千医)进入了“机器人精密微创手术”时代。 胡三元教授指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广泛应用于肝胆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妇产科等临床科室,作用于医院各个领域的复杂外科手术,提高医院疑难病的诊疗水平。
同时,医院此次引进了拥有最新双控制台的第四代顶层配置“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不仅可以同时操作两位医生,还可以用于教育和训练。
主刀医生不是坐在手术台前,而是坐在侧控制台旁边的双手插入操纵杆,不远的臂用双手动作的镜子下的器官解剖,血管神经的流动一目了然,就像在3D电影院一样……
12月20日,山一大一附属院(省千医)将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应用于超肥胖患者的袖状胃切除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秦聪明通讯员毛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