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由上海市浦东新区金融工作局、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领导,由《新闻晨报》、《社区晨报》主办的“2019上海普惠金融论坛”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召开。 上海银保监局、上海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研究院、上海市浦东新区金融工作局、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局、上海市银行业工会等有关领导出席论坛,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程瑞、平安普惠上海分公司社长刘进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
普惠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是本届论坛的重要议题之一。 上海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研究院院长周伟表示,服务实体经济是普惠金融的本源,如何使普惠金融回归“普”和“惠”,首先加快金融科技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把金融服务惠及更多领域,微型企业和个人也能轻松享受贷款等金融服务
为贯彻国务院“推进普适金融发展规划( 2016-2020 )”工作要求,本次论坛将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健全普适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不断创新普适金融服务产品体系,持续推进数字普适建设,普适
大会上,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程瑞发表了以“通过环节,集约能力——创新普惠金融示范服务的微观”为主题的演讲。 他说:“普惠金融的贷款生态具有信用链复杂化、贷款长尾化、贷款需求情景化、贷款风险多样化等特点。 针对这些特征,平安普惠成为业界首个“普惠信用集约模式”。 即利用金融科技构建了开放平台,在客户、数据、风控、增信、资金等业务节点中连接各所长机构,形成了有机生态系统的普惠信用业务模式。
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程瑞
普惠信用聚合模式的价值是整合优势资源,重构信用服务供给方式:拆除结构复杂的信用业务链,在各细分环节引进比较优势的服务机构,通过专业分工补充业务短板,发挥公倍数效应, 使整个供应系统以商业可持续的方式为长尾群提供产品设计合理、价格可承担的普惠信用服务,从真正意义上解决微小、三农群融资问题。
在集约过程中,通过规模效应,逐步降低信用成本,为更广泛的客户提供更加可负担的金融服务,最终使平台本身和合作伙伴、供求双方获得价值,强调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互换性,维持商业可持续发展。 上海建设金融科技中心为集约模式提供技术支持、人才支持和政策支持。
在技术创新水平上,平安普惠首次将“脸部识别”技术用于顾客身份认证,利用精度达到99.8%的AI视频面审机器人、“微表情”、“声纹识别”等一系列技术创新,在优化整个业务流程的同时,平安普惠的运营成本降低了约58%。
平安普惠是“科技力量+模式创新”的思路,主要解决了以“1050”人(年收入在1000万以下,员工在50人以下的微型企业,个人商店)为代表的微型人的中小金额融资需求。
截至2019年上半年,平安普惠累计为超过1100万微型企业主和以个人经营者为中心的普惠金融集团提供借款服务,三线以下城市垄断率超过90%。 在现在的管理馀地中,中小企业的业务比率超过50%,其中,微客群的90%是“1050”人。 2019年平安普惠上半年新业务的38.33%来自三线以下城市,约60%的借款人通过平安普惠申请贷款时,3年未从银行获得经营类贷款,但通过平安普惠的借款服务,2年后45%的客户获得银行贷款,金融能力大幅提高。
从2018年开始,平安普惠将服务经验移植给三农人,并与长期固定在农村的农业信用保证公司和公益援助农组织等专门机构合作,为三农人提出了纯信用低贷款。 目前,平安普惠与重庆、贵州遵义农合作的低利率贷款产品顺利上线,将来在陕西、海南等地扩大试点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