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背禁的短视频_抖音1分钟,持续促进传统文化再创作

创/深圳商报记者陈23000

抖音背禁的短视频

5月13日,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媒体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和字节跳跃平台责任研究中心在中国媒体大学召开“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与创新意义高端论坛”,探索短视频传播传统文化的可能性。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和字节跳跃平台责任中心共同完成的《传统:短视频和传统文化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以颤音为代表的短视频作为繁荣中的影像叙事方式和语言叙事形态继承了传统文化,不断促进中华文化的再创作,以新的形式创造了传统文化——人类交流的精神世界

报告指出,传统文化强调了传统因素在现代空间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运用,实现了传统因素的“情景化”和“生活化”的用户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个人解释和表现,通过对现代生活呈现新状态的专业有趣的表现方式, 以传统文化传承者为文化大师,重塑培养兴趣群体的传统,强调传统文化精神,引起感情共鸣。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任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一波先生说,颤音传统文化短视频流行确实是一种具有社会价值的传播现象,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新兴的信息技术形态再次进入社会生活中心。 参与视频内容生产的人以展示才能、品味、才能、技巧等方式在传统文化中积累了人气,引起了交流,传统文化不是“牢固”,也不是“烟消云散”,而是流向日常交流生活的“生水”这一新的理解。 网络时代的文化生产似乎也不是必然“碎片化”。 平等、多元、开放的讨论会消除单一、片面的理解,走向全面的文化理解。

截止到2019年5月初,灾难传统文化相关影片已超过6500万部,累计播放量超过164亿次,累计分数超过44亿次,其中京剧话题“我“换脸”比翻书快”相关影片播放量约达60亿次。 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振音平台的主流话题之一。

报告指出,在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为了最大化文化传播效应,融合艺术形式,结合音乐、文字、戏剧等多种形式,推进跨文化要素边界演绎,实现从“静观美学”向“动态美学”的转变,融合多种艺术要素, 将创造新艺术体验的技术与运营手段相结合,降低大众参与文化创作的门槛,刺激大众之间的交流。

设计语系短片更多地体现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当前意义:唤醒、激活、再现。 在振音平台上累计播放量超过亿的传统文化相关话题超过10个,涉及戏曲、国画、皮影、民乐、诗词等多个门类。 其中京剧话题“我“变脸”比翻书快”相关视频播出量约60亿,话题#我嘲笑“国粹范围”,总播出量约26亿,#谁说国画不抖#话题有7万多用户参与国画创作,总播出量超过17亿人

迄今为止,颤音开展了“非遗留伙伴”、“我想笑‘国粹范围’、‘谁国画不颤抖’等计划和运营活动,提高了传统文化在平台上的传播力,未来颤音将继续与更多文化机构、文艺专家合作,推进传统文化和现代媒体跨境演绎,传播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