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上市公司和国企_深赛格彭爱云:上市公司应加强投后管控

时代商学院阳霞郑琳孙华秋

国企上市公司和国企

图:左一是深试合格副社长兼董秘彭爱云在圆桌会话的一环中进行了精彩的共享

11月24日,在时代媒体联合新财董召开的“收购影响力时代中国行——2019上市公司收购城市巡回论坛”深圳站,深圳副总裁董秘彭爱云就收购后的整合问题进行了详细解析,现总结如下观点。

对上市公司来说,后期控制是最重要的问题。

企业并购交易之前,许多企业都是靠中介机构的力量完成,价格谈判适当,风险控制也很好。 但是,并购后,在整合阶段相互之间会产生很多矛盾,上市公司内部也会产生矛盾。

另外,国企在收购民营企业过程中,可能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主要归因于表内风险和表外风险。 另一方面,私营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粉饰财务报告书,可以提高目标评价水平,而私营企业可能隐藏现有或者债务、隐形保证等重要信息。

尽管对外投资,企业还是花了很多时间制定适合公司未来发展需求的实用战略,选择合适的目标,付出合理的代价,但如果不能很好地整合目标公司,交易就很难给企业带来价值。

特别是国有企业收购民营企业时,有些方面的国有企业很难侵入民营企业。 在决策模式和监督方面,很多被收购的民营企业作出强烈反应,直至诉讼。

融资水平,国企和民营企业的理念可能大不相同。 例如,某国有企业收购民营企业,获得控制股,与后期开发资金有关的,根据国有企业的制度,该资金按投资比例向双方股东或各股东借款。 但是对于私营企业来说,他们认为国有企业实现了控股,应该负责所有的后期费用。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产生很大的矛盾,很可能会对项目的推进产生冲击。

文化水平,现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有很大的文化差异。 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注重长远规划,决策上主要依靠集体责任与分权的平衡。 但民营企业多强调效率优先、利益至上等价值观念,重视短期利益。

以招标、投标为例,目标价格在一定限度以上,国企对过程有着比较严格的审核过程,民营企业重视效率,要求在短时间内处理,而国企却有着触不到的红线,其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

国企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各方面冲突得到有效解决,如果不能融合,对合并后企业的生产经营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和冲击,甚至会导致合并失败。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