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的工业基础和繁荣的创新力相融合,产生强大的发展动能。 记者11月12日从沈阳市对口合作事务所获悉,抓住北京对口合作的契机,沈阳市铁西区和北京中关村深入开展合作,高标准建设“一中心、一园区”,共同构建类中关村创新生态体系,为沈阳乃至辽宁的全面振兴培育了原始创新动力源。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典型代表,沈阳市铁西区具有充分的产业基础和优良的辅助资源。 目前,全区工业企业超过3000家,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和475家外资企业。 但客观地看待自己,铁西区委员会、区政府认为缺乏具有成长潜力的科技型企业是铁西实现高品质发展需要补充的短板。 为更快地集中创新要素,培养创新主体,铁西区要求外合,加快新理念的移植、新机制的建立、新模式的学习、新动能的培养。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关村已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旗帜。 现在,中关村聚集了2万5千家高科技企业,其中“独角兽企业”聚集了80家。 特别是中关村采用市场化手段配置创新资源,形成了全国级中关村生态系统、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合作模式。 “铁西区的独特优势无与伦比,中关村和铁西区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北京中关村信息谷公司社长石七林表示,双方合作立足于沈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构建类中关村生态系统,培育“土壤”,引进“种子”,提供先进的制造、医药健康、新材料、科技服务
按照计划,铁西区将在中关村信息谷和铁西共同建设“一中心、一园区”。 “一中心”是沈阳中关村信息谷创新中心,计划建设科技型企业加速区、孵化区、道路大厅等公共区域和服务设施,目前相关工程正在进行中,预计年底前开标运营。 “一园区”是沈阳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集企业总部、科技研发、高级商务、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科技中央商务区,全面接受中关村科技资源整合、产业引进和孵化培育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变,构建京沈口合作示范项目。
在此基础上,铁西区和中关村信息谷在体制机制、政策支持、产业发展、服务配套、空间规划5个方面形成协同,按功能、区域补充创新链,实现创新要素的集聚、创新主体的相互作用,计划在5年内集聚300家创新型企业,基本建设北京―沈阳共同创新示范区。
另外,京沈对口合作开始以来,“中关村要素”在沈阳的很多地区都已经固定下来。 位于三好街的沈阳中关村领创空间,开始运行两个月就满员的沈阳新松机器人与北京电子城投资集团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建设中关村电子城沈阳科技产业园的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沈阳合作所已经引进北京大学等四个服务机构,北京的75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