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宽松教育”政策,虽然降低了成就的底线,但是最优秀,最努力地为学校的学生提供国家教育支援,甚至没有提供荣誉感。
经济水平过低的家庭得不到入场券,经济水平足够高的家庭可以买到最好的私立教育,但是日本的中流家庭承受着最大的学业竞争压力。
日本的“宽裕教育”政策,教育供给从公立转移到私立,教育费用更多地取得受益者负担的原则。
日本高等教育记录率、家庭经济数据、18岁人口与教育政策的变迁(本图由作者提供)。
30年前,日本强烈谴责了“只考分”的大学入学考试带来的基础教育考试化和学业负担过重的现象。 在人口密集、民众重视学历的东洋,这种“考试地狱”现象非常相似。
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成果显着增加了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大大提高了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诉求。 另一方面,经济条件优秀的监护人对激烈竞争压力高的学业要求抱有疑问。 围绕教育如何适应经济的快速繁荣,日本社会进行了很多公共讨论,减轻学业负担,改革大学入学考试的呼声成为政治上的重要问题。
20世纪70年代的大多数考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历了经济、社会、文化从战败谷上升的青少年时代,在稳步上升的社会环境下同时面临着各方面竞争激化的状况。 他们的父母出生于上世纪二十三年代,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幸存下来,成为参与战后新社会创设的骨干。 父辈的成功不是跨越大学入学考试的一木桥成功,而是白手起家的成功。 因此,不仅是慈爱心,父母们有理由强烈怀疑应试学习、人设置应试选考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要学会那么苦? 1976年12月18日,教科文组织的回答报告书《关于改善小学、中学、高中的教育课程标准》发表了由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诉说不满的社会感情,指出“目标是精选教育内容,实现学生丰富充实的学校生活。” 这份回答报告直接跟随了国民缓和下一代学业压力的诉求,成为着名的“宽裕教育”的象征,之后的30年间主导日本的基础教育。
在“宽松教育”方针的30年中,日本中央和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降低教育纲要的标准(减少教科书)、减少规定的时间和重点化公立学校等。 例如,从小学到高中的总授课时间从5821授课时间减少到5785授课时间,“中学指导要领”的册子页面从261页减少到123页,公立中小学每周授课5天(原来的6天),学生考公立中学填补不了学校志愿,只能按区域随机入学等。 问题是,这些直接减免的政策手段没有达到减免的效果,也发生了一系列副作用。
“宽裕教育”的三大结果
一公立体瘦,私营体肥
宽裕教育政策只能制约公立教育部门,民众的升学需求和竞争态势不变。 更具竞争力的教育需求只能通过民间学校运营机构来满足。
占优势的教育资源的公立中学只能提供宽裕的教育,不能为有向学心的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大部分志愿考上一流大学的中学生被投入私立中学,随之,没有读书的学生,公立中学质量更高的教师也不断流失。
从1960年到2005年以东京大学入学的前20所学校为例,私立高中和公立高中,这一消长十分鲜明。 在日本,私立学校的教育费用通常是公立学校的2~3倍。
要考好大学,只有私立学校是不够的。 课外补习班(在日本被称为“学习补习班”“升学补习班”)已经成为日本家庭的一般常识。
根据文部科学省的正式调查,全日本中学生参加课外补习学校的比例从1976年的38.0%上升到1985年的44.5 %~1993年的59.5%。 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学校的比例也从12.0%、16.5%增加到23.6%。
几十年来,课外补习产业蓬勃发展,经过市场竞争的合并,构成了着名的首都圈“四大补习班”,四个机构抓住了补习产业。
因为人气高涨,“四大补习班”分别把入学考试的门槛设定得低些,学费不高的话,很多家长发现在家里不充分预习的话就不能去好的补习学校。 中学期间不能去好的“学习塾”的话,好的大学很难。 到底是谁在为国家选择呢?
2中产家庭教育负担加倍
“宽裕教育”政策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教育供给,日本的中产家庭在儿童教育方面的要求,必然是巨大的经济负担,选择不安,家庭强制参加考试,成为顶尖的三座山。
日本庞大的中产阶级家庭确实为上述民间教育机构作出了巨大的经济贡献。 在日本国民的可支配收入中,教育支出和补习教育支出从1970年左右开始显着上升,1976年实施的“宽裕教育”政策对这个上升趋势完全没有影响。
换句话说,从1976年到1995年的20年间,家庭的教育经济负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更可怕的是升学率下降到了1970年以后的最低。 这期间学生和家庭的升学压力越来越大,可以预测,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充分的学生来说,不公平也在扩大。
除了经济压力,“宽松教育”政策总体上降低了必修的教育标准,学生看起来有更多的自由学习空间,但实际上这个年龄的学生不充分理解自己,也不了解社会需求,也不充分理解竞争游戏的规则。
自主选择合适的教育资源不仅超出了学生的能力,也超出了许多家长的见解。 除了精通教育和社会规律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许多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学业时手脚不便,心里焦急。
私营教育机构的市场营销诱惑,家长之间的模仿比较,铁不成钢,疾病急剧增加等心理带来了过度教育,过度补习,结果学业负担加重——不仅没有效果,也有可能相反。
有“中学生考试的9成依靠父母”的畅销书,特别是具体地传授了监护人的应试技术。 日本考试学习的发展,不仅仅是学生的事,考试负担也必然扩展到监护人。
3国民学力明显下降,教育负担抑制中产阶级出生率
在“宽裕教育”政策下,教育供应由公立转向私立,教育费用会多取受益者负担的原则,但是只是不同的政治路线的变化,家庭动员养育孩子也未必有害,以下两个弊端足以让日本政府彻底放弃“宽裕教育”。
第一,全体国民的学习能力逐年下降。
在4年一次的国际PISA标准化测试中,1999年,日本的数学应用和科学素养在OECD15国排名第一,读书理解排名第八,2003年数学排名第五,读书理解落后第七,2007年,科学第六,数学第十,读书理解已经排在最后的第十五位。 近年来,在日本国内,也有调查显示每4名小学生中就有1人不明白“平均”的意思。 “大学生数学基本调查”的结果也非常不乐观。 日本的高中是初中的补习,大学一年级时补习高中的现象已经日常见到。
“宽松教育”政策降低了成就的底线,但是最优秀,最努力地为学校学生提供国家教育支持,甚至没有提供荣誉感——宽松教育反对大规模竞争、考试和选拔。 努力学习,追求班级不被认可,没有压力是正当的。 如果你想超越基准线学习更多,自己要负担一切成本。
其次,我们分析了宽裕教育政策下的家庭支持已经成为学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水平过低的家庭得不到入场券,经济水平足够高的家庭可以买到最好的私立教育,但是日本的中流家庭承受着最大的学业竞争压力,他们自己也希望通过接受教育来维持和提高阶层。
因此,家庭教育成本越高,中产家庭出生率越低。 这种使国家教育供给空洞化的政策最终会抑制中产阶级的出生率,使国本长期动摇,当初的政策制定者很有可能没有预料到。
三种学业负担的根源不同
1考试竞争的烈度取决于适龄人口和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
政策只能在短期内改变游戏规则的努力吗? 别针的特长? 合身吗? 张德? 父母怎么拼? 不能改变竞争的激烈程度。
从1976年到1990年(“宽松教育”政策的前15年)高等教育的合格率下降,考试竞争更加激烈,更加轻松。
1990年以后,记录率急剧上升,从60%上升到90%以上。 为什么上大学这么容易? 1992年日本18岁人口达到战后第二次婴儿潮高峰后,到2014年的22年间,18岁人口从205万人减少到118万人,减少率达到42%。
这期间,日本大学的在校生规模从295万人增加到了304万人。 高等教育记录率进一步上升到93%,意味着大部分应聘者都会被高等教育机构接受。
目前日本私立大学招生的40%以上不满,是基金薄弱、依赖学费运营日本私立大学生存的危机,近半数的大学招生工作从本质上已经从材料转变为营销,入学选拔已经成为虚假。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政府无法及时控制私立高中的盲目扩张,限制性政策反应迟缓,竞争选拔迟缓受到谴责。
因此,仔细观测人口变化,预测教育供给,妥善控制,维持选拔活力和学习热情是教育政策的理所当然。
2过度补习的负担要回到教育规则中去解决
如何判断补习是否过剩,在补习产业高度市场化的今天,望子成龙,争先恐后地下定决心的商业营销,会大大改变监护人和学生自身的判断。 深深卷入补习市场的监护人不由得站在考试主义一边。
有责任地说,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对立统一的命题,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是“培养”和“选拔”,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是“成长”和“考试”,两者是互补的。
正如日本的历史教训所示,教育大幅度消除了考试压力,但缺乏知识欲和上进心,不轻易勤奋,担心承担责任,不受批评,总体学力下降,得到了“宽裕一代”。 因此,在基础教育实践中平衡育人与考生是最大的成功。
发生过度补习意味着考试压倒了成长,要控制过度补习就要重申育人和成长的主题,真正理解教育规律,培养人心的教师和学校获得更大的发言权,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获得更大的尊重。
加强公务教育安排,削弱监护人和民间教育市场卷入
比较以上3点,可以看出日本为什么实现了“负面”,反省了“负面”。
其中之一是人口减少,大学扩大,高等教育记录率骤增至90%以上,许多学生入学后大学失去选拔性,基础教育学习目标放松,学习变得轻松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日本政府对民间教育机构的管制也没有手段,主要依赖市场机制,能够长期提供个性化教育,提高教育水平的机构大部分属于民间机构。 整体记录率大幅增长,但对于想进一流大学的学生来说竞争依然激烈,家庭负担、学业压力依然很重。
第三,认识到“宽松教育”政策的实施,日本政府决心转变政策方向,有计划地提高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增加必修内容和学业挑战度。 从2008年开始,小学教科书的页数增加了25%,这被作为转换性的指标。
中日两国的类似社会背景,使日本30多年“宽松教育”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具有重大参考意义。 相似性与东亚儒家传统文化圈有着强烈的学历社会意识,家长带着孩子上学,愿意学习,人口直接影响着考试竞争的激烈程度。 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经济维持高增长,家庭可以支配收入,家长希望孩子在学业竞争中获胜,也不希望孩子学习过于辛苦,整个社会批评“考试”,呼吁“负面”。
另一方面,中日政治经济体制不同,政策的线索和执行条件也不同。 我们认为,我国通过加强公务教育的配置,削弱监护人和民间教育市场的卷入,培养人和考生之间有可能取得更好的平衡。
我们还建议全面振兴公务教育,激活公务课外教育,减免家长,释放中产家庭生育意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业挑战,同时选择国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