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补短板和促进发展”,创新实施“校农结合”,扩大城乡教育资源有效供给,积极推进高校服务产业革命工作,坚持“输血和造血”,全国实施教育正确扶贫政策,营养改善计划实现两个“全权复盖”,推进职业教育正确脱贫
扶贫先助智,治贫先治愚。 迄今为止,我省为了消除教育贫困,总结了全省教育工作,在切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弥补教育不足等方面作出了努力,坚持大力推进消除教育贫困工作,不断提高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补短板扩大城乡教育资源的有效供应
无论多么贫穷也不能贫穷教育,再怎么辛苦也不能折磨孩子。 我省全面实施薄等教育项目,不断加快城乡各种教育资源的拓展。 “十三五”以来,累计中央省级专项资金约300亿元,各地新增办公幼儿园3800所,支持全面铺开薄项目近3500所,城镇义务教育学校项目140所,普通高校项目260所。
教育资金和项目不断集中在贫困地区,特别是深贫困地区,教育保障力度越来越大,贫困家庭儿童上学的途径也越来越广泛——。
推进普及学前教育,实现农村学前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全省乡镇公立幼儿园全权复盖,农村适龄幼儿可在附近享受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全面改革薄工程与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项目,根本改善全省义务教育学校运作条件,实现农村中小学“学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农村寄宿制学校基本满足学生寄宿生活的需要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省88个县基本普及15年全面实现教育
实施高中阶段学校建设,高中阶段教育飞跃发展,学校瓶颈逐渐突破,基本实现初中毕业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校
实施高校新校区建设,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和贵州大学新校区基本建设,教学布局明显优化,高等教育资源迅速扩大。
2018年,我省两年前在全省县域实现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发展,实现了“有学上”向“向学心上”的转变,在西部率先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基本均衡发展。 这也是我省自2009年实现“两座”以来,贵州义务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性成绩。
教育应该真正惠及学生,也要提高教师素质。 我省大力实施“国培计划”、“特冈计划”等项目,着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特冈教师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数的30.5%,实现了全省农村教师国家级教育的全权复盖。 据统计,2016年以来,我省通过《国培计划》培养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园长28.7万人,聘请了34631名特冈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幼儿园,为边远贫困的农村学校补充了优质教师。
扶贫教育保障是实现“两三保障”目标的重要内容,我省多条渠道获得相关资金,统一支持全省扶贫设施建设,充分统一利用各地扶贫设施周边中小学幼儿园资源, 保障扶贫设施适龄儿童就学,采用市(州)本科大学辅导设施的学校和特岗教师招聘、引进、调查、岗位、交流学习等方式,切实提高扶贫设施的教育质量。
不允许一个孩子因贫困辍学
基于“要正确资助、援助”的原则,我省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阶段全霸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每个人顺利完成学业,保障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严格要求“每个孩子都不会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2015年,我省首先在全国实施教育正确扶贫学生政策,为高中入学到本科阶段的农村建卡扶贫学生提供扶贫专项扶贫资助和学费、住宿费、教科书费等扶贫项目,全面开通“绿色通道”,保证农村建卡扶贫学生能够按照直接扶贫标准免费入学。 目前累计资助农村建卡贫困学生172万人,发放资金53.72亿元,显着增强农村建卡贫困家庭和学生的“获得感”。
2019年秋学期,国家统筹,我省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补助政策从寄宿生扩大为非寄宿性农村建卡贫困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和农村特难救助养护学生。 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累计补助65.07亿元,援助学生623.33万人。
同时,我省营养改善计划实现了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农村学前教育机构“两个全权复盖”,彻底解决了农村学生的学校供餐问题。 每年农村中小学生超过380万人,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超过80万人。
不仅如此,我省还通过“学校农业结合”辅助营养改善计划,加快营养改善计划从“吃得饱”转变为“吃得好”,逐步形成“贵州特色”农村学生营养改造计划升级版。
为了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我省把辍学工作作为保护贫困的艰巨任务和脱贫帽子的硬指标,作为义务教育基本平衡检查的硬指标,切实推进有效落实辍学工作责任。 县级政府明确了辍学主体的责任,落实辍学工作的“双线”责任制和“七长”责任制,总结了辍学“五四”措施等,全省建设单位辍学学生动态清零,鼓励学校复学取得了明显效果。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我省在全国首次制定了《控制辍学返校工作指南20条》,对各种辍学类型,逐一提出措施,提供相关法律法规依据,指导基础教育部门和学校建设复学效果显着。
扶贫教育高等教育的确切对策阻止贫困
职业教育是阻断贫困世代传播的有效途径。 我省自2013年实施教育“9+3”计划以来,全省各级职业大学大量学习、滞留、培养可用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我省全面小康决胜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2015年开始,省教育厅与省扶贫合作选拔100所优良职业学校,建设百校扶贫基地,为贫困地区建立正确的脱贫班,每年招收万馀人。
我省通过开展职业教育服务“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战略行动,寻找全省12个农村产业革命重点产业、10千亿级工业企业、5个服务业共计27个产业的实际需求,紧缩职业院校空间配置结构调整和产业,构建错开发展的动态专业体系,全省54个职业院校进入工业园区运输学校
促进脱贫,高校责任不偏袒。 我省高校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积极开展教育援助,建立健全振兴农村经济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高校、政府、企业资源整合,具有贵州特色的高校促进消除贫困和农村产业革命的新途径。
通过开展博士服务团、教授驻村、科技特派员、万人培训项目等合作活动,出现了“牛教授”、“蘑菇教授”、“茶教授”等农村紧急、农业不足、农民喜爱的教授服务团,他们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将论文写成大地,为当地人民的财富增添了科技翅膀。
2018年6月,我省以服务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为基础,组织高校服务农村产业革命项目,构建高校专家队伍、科研资源信息库,组建服务农村产业革命战略研究院,在全省高校全面开展服务农村产业,并选择111所高校服务农村产业科研项目参与全省农业产业革命 项目实施以来,共培训农户11万多人,培养农业科技骨干和农机人才,引导地方政府经济增长收益约47亿元,使4万多户农户脱贫致富。
根据“来到了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的布局,省教育厅鼓励各地学校实际大胆探索创新,把创新的“学校农业结合”工作作为推进全省教育正确扶贫的创新举措和战胜教育扶贫的重要突破口。 从2017年9月起,在铜仁、黔西南、贵阳、清镇职教城和黔南实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五个阶段的试点基础上,全面启动全省探索集团化推进“校农结合”的工作模式,初步实现了学校物流保障、贫困人口增收、食材质量提高的多赢局面。
据统计,2017年秋学期至2019年11月,我省各级学校食堂累计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98.39万吨,采购金额达69.27亿元,发展省内近4000个栽培养殖基地,增收贫困人口42万馀人,霸盖发展近百万人的生产。 (资料来源:贵州日报记者:王雨)